成语拼音:rú qì bì xǐ
成语解释:丢掉无用的东西,一点也不可惜。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如棄敝屣
英文翻译:like throwing away an old sandal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弃:1.放弃;扔掉:抛弃。舍弃。遗弃。弃权。弃之可惜。2.姓。
敝:1.破旧;破烂:敝衣。舌敝唇焦。2.谦辞,用于跟自己有关的事物:敝姓。敝处。敝校。3.衰败:凋敝。经久不敝。
屣:鞋:弃之如敝屣(扔掉它如同扔掉破旧的鞋)。
“如弃敝屣”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像扔掉破鞋子一样”,常用来形容抛弃事物时毫不留恋的态度。比如,老板对员工说:“公司裁员时,那些不创造价值的人被如弃敝屣,但这也让我反思——效率和人情到底如何平衡?”这句话既点明了成语的用法,又抛出了一个现实问题。
为什么用“破鞋子”来比喻? 其实古人生活节俭,鞋子穿到破才会丢,所以“敝屣”代表毫无价值的东西。比如朋友搬家时说:“这些旧书我原本想留着,但实在占地方,最后还是如弃敝屣。”这里既符合成语本意,又暗示了现代人对物品的情感矛盾——有些东西看似无用,却承载记忆。
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 不一定。比如有人放弃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可能会说:“我如弃敝屣般离开了老本行,但没想到新领域反而让我重生。”这种用法跳出了“抛弃=无情”的框架,反而突出了主动选择的勇气。我个人认为,成语的内涵会随时代变化,关键看使用者如何赋予它新视角。
再举个历史案例:商鞅变法时废除旧制,被保守派骂作“如弃敝屣祖宗之法”。但正是这种决绝推动了社会进步。可见,同一个行为在不同立场下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提醒我们:用成语时不能只看表面动作,更要思考背后的动机和结果。
如今越来越多人倡导“断舍离”,表面看和“如弃敝屣”很像,但前者强调理性取舍,后者更多带着贬义。比如年轻人说:“我终于如弃敝屣地删掉了前任的所有照片。”这句话里的决绝背后,或许藏着自我疗愈的积极意义。语言就像镜子,照出我们对待“舍弃”这件事的复杂心态——有时是无奈,有时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