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ér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ú sī ér yǐ

成语解释:而已:罢了。就这样罢了,再没有别的。或只不过这样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孙皓问:‘卿字仲思,为何所思?’对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状语;用于句尾,作结束语

繁体字形:如斯而已

英文翻译:That's all

如斯而已的意思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斯:1.文言指示代词。这;这个;这里:斯人。生于斯。2.文言连词。于是;就。3.上古汉语指劈、砍:斧以斯之。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已:1.停止:争论不已。2.副词。已经:早已知道。3.文言副词。太:不为已甚。吾得仲父已难矣。4.后来;不多时:其母…见长蛇数丈入榻下,已忽不见。5.古又同“”。

成语评论

如斯而已”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听起来文绉绉的,其实拆开看很简单。“如斯”就是“像这样”,“而已”表示“罢了”,合起来就是“不过如此”的意思。比如朋友抱怨工作太累,你可以说:“加班熬夜,如斯而已,别太焦虑。”这句话既承认了现实的困难,又暗示事情没那么严重。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用起来会不会太老派?确实,它不像“绝绝子”“YYDS”这类网络热词那么流行,但正是这种文雅感让它特别适合正式场合。比如会议上讨论方案争议,领导说:“意见不同如斯而已,大家目标一致就好。”既化解了冲突,又保持了专业形象。

为什么现在用这个成语的人变少了?观察发现,现代人更倾向直白的表达方式。但我觉得这种含蓄反而能提升沟通质量。就像劝解失恋的朋友:“错过一人如斯而已,前方自有新风景。”比直接说“别难过”更有回味空间。

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不适合用在需要强调重要性的场景。比如医生说“这个手术风险如斯而已”,患者可能会误解风险程度。这时候更需要明确说“风险可控”或“需要重视”。

个人看来,这个成语像把折扇——展开时文雅含蓄,收拢时干脆利落。在快节奏的社会里,偶尔用这类传统表达,反而能给对话增添韵律感。下次写邮件时不妨试试:“项目延期如斯而已,我们已制定补救方案。”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最后提醒学习者,成语的鲜活在于场景适配。就像炒菜放盐,适量提鲜,过量则齁。掌握“如斯而已”的用法,本质上是在训练语言分寸感的把握。当你能在不同场合自如切换表达方式时,语言就真正成了沟通的艺术。

如斯而已的造句

  1. 造句 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2. 造句 ,如斯而已!公元一九七七年八月一日建军节,黄司令员的名字见了报。
  3. 造句 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4. 造句 开门六乙合六己,地遁如斯而已矣。
  5. 造句 事实上,最坏的结果也只是你没有实现梦想,然后只能归来接着做你现在正在做的事,如斯而已。
  6. 造句 因为他的父亲白马堂之主王百川,一击之下也只能令他伤重如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