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ú cǐ ér yǐ
成语解释:就这样罢了。而已:罢了。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补充式;作状语;用于句尾,作结束语
繁体字形:如此而已
英文翻译:and that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此:1.这;这个(跟“彼”相对):此人。此时。由此及彼。此呼彼应。2.表示此时或此地:就此告别。谈话就此结束。从此病有起色。由此往西。3.这样:长此以往。当时听劝,何至于此。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已:1.停止:争论不已。2.副词。已经:早已知道。3.文言副词。太:不为已甚。吾得仲父已难矣。4.后来;不多时:其母…见长蛇数丈入榻下,已忽不见。5.古又同“以”。
“如此而已”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其实特别接地气。比如朋友问你最近忙什么,你可以说:“最近在学做饭,烧糊了三次锅,如此而已。”这句话既化解了尴尬,又显得轻松幽默。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如此而已”?答案很简单——它能把复杂的事情轻描淡写地带过,就像给故事贴了个“无需大惊小怪”的标签。
在新闻报道里也常见这个成语的身影。某地突发暴雨,记者写道:“道路积水最深及膝,所幸无人员伤亡,如此而已。”这里的“如此而已”像把尺子,既客观陈述事实,又丈量出事件的严重程度。有人会疑惑:直接说结果不行吗?其实这个成语在这里起了缓冲作用,既不过分渲染灾难,又不完全弱化影响。
工作中用这个成语更有意思。同事问项目进展,你回答:“客户提了三十条修改意见,我们改了二十八条,如此而已。”这句话藏着职场智慧——既承认工作量,又暗示问题已基本解决。可能有人会想:为什么不直说还剩两条没改?因为“如此而已”就像个弹簧,给双方都留了回旋余地。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能用来反击偏见。比如有人说:“女生学什么机械工程?”你可以笑着回怼:“不过是喜欢齿轮转动的美感,如此而已。”这里成语变身盾牌,既守住立场,又避免正面冲突。这时候可能有人会追问:用普通话说不行吗?但“如此而已”特有的文言韵味,反而让反驳显得更有文化底气。
我老家有个卖烧饼的大爷,每次被人夸手艺好都摆摆手:“不过是面粉加芝麻,火候到位,如此而已。”这句话里藏着民间智慧——把真本事说得轻巧,反而更显自信。有次我特意数了数,大爷做烧饼要经过九道工序,但在他嘴里就浓缩成四个字。这种举重若轻的态度,或许就是“如此而已”的精髓。
在短视频泛滥的今天,有人用三分钟讲完《红楼梦》,结尾总要加句“不过是块石头历劫的故事,如此而已”。这种用法既讨巧又危险,它像把快刀,能快速切开事物的外壳,但也可能削掉内在的精华。所以用这个成语时,得想清楚是要做把手术刀,还是当把斧头。
有次在咖啡馆听见两个年轻人聊天:“谈恋爱不就是分享奶茶、互道晚安,如此而已。”这话听着潇洒,但细品总觉得少了点温度。后来看见他们偷偷帮对方擦掉嘴角的奶泡,突然明白——生活里很多看似“不过如此”的细节,拆开来看都是星星点点的光。所以说这个成语用得好是智慧,用过头就成了冷漠。
语言学家发现,现在年轻人越来越爱用“如此而已”,特别是在解释自己的小众爱好时。比如说养多肉植物:“不过是定期浇水、偶尔换盆,如此而已。”这种表达方式像在爱好周围画了个保护圈,既阻止了他人过度追问,又保留了私人空间。在这个人人都可能被judge的时代,成语变成了温柔的防御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