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ú fēng guò ěr
成语解释:象风在耳边吹过一样。比喻漠不关心,不相关涉。
成语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不关心
繁体字形:如風過耳
英文翻译:turn a deaf ear to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讽刺。
过:[guò]1.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过来。过去。过河。过桥。过年。过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2.从甲方转移到乙方:过户。过账。3.使经过(某种处理):过罗。过筛子。过滤。过淋。过磅。过秤。过油肉。过过数儿。4.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过目。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5.超过(某个范围和限度):过分。过期。过犹不及。树长得过了房。6.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O—O—)结构的:过硫酸根(SO5-)。过氧化氢(H2O2)。7.探望;拜访:过访。8.去世: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9.过失(跟“功”相对):过错。记过。勇于改过。10.传染:这个病过人。11.用在动词后,表示经过:走过广场。把他送过了桥。12.用在动词后,表示掉转方向:翻过一页。他回过头看了看。13.用在动词后,表示超过或胜过:我比不过你。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guo]1.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吃过饭再走。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2.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他去年来过北京。我们吃过亏,上过当,有了经验了。[guō]姓。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场景:孩子对着父母絮絮叨叨的叮嘱点头如捣蒜,转眼却把作业本忘在公交车上。同事聚餐时小张眉飞色舞分享旅行见闻,三天后却发现听故事的人连"青海"和"青岛"都分不清。这些画面生动诠释了"如风过耳"的含义——就像风吹过耳朵般不留痕迹。
有人会问:为什么好端端的建议总被当成耳旁风?某次社区改造座谈会上,建筑师指着图纸讲解人车分流方案,居民们却在底下刷着短视频。直到施工队开始移栽行道树,才有人惊呼"原来要拓宽人行道啊"。这个案例揭示:缺乏参与感的单向输出,最容易引发"如风过耳"效应。
记得刚带团队时,我总纳闷为何晨会布置的任务执行总打折扣。直到有天下班撞见实习生对着录音笔反复回放会议重点,才恍然意识到:信息接收效果取决于输出方式。现在我会要求成员用自己的话复述任务要点,就像老师检查学生是否真听懂那样,这个习惯让工作失误率下降了40%。
有趣的是,某些时刻我们反而需要"如风过耳"的智慧。邻居李婶常念叨"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但她的女儿考研失利后选择边打工边备考,今年终于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些带着偏见的评价像春日的柳絮,轻轻掠过便飘向远方,专注前行的人自会走出自己的轨迹。
观察街头巷尾的日常对话,会发现真正有效的沟通都带着温度。菜市场里卖豆腐的大娘从不扯着嗓子叫卖,而是笑眯眯地问"今早的豆浆要不要带一袋"。这种互动式交流就像抛接球游戏,比起单方面输出,双向的传递与回应才能让信息稳稳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