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í tān rú chóu
成语解释:嫉:憎恨;贪:爱财。憎恨贪污像憎恨仇敌一样
成语出处:清·周亮工《书影》第九卷:“吴南溪方伯生平洁介,嫉贪如仇。”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的性格
繁体字形:嫉貪如讎
英文翻译:Be jealous of greed
嫉:1.忌妒:嫉贤妒能。2.憎恨:嫉恶如仇。
贪:1.原指爱财,后来多指贪污:贪赃。贪官。倡廉肃贪。2.对某种事物的欲望老不满足;求多:贪玩。贪得无厌。3.片面追求;贪图:贪快。贪便宜。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仇:[chóu]1.仇敌:疾恶如仇。同仇敌忾。2.仇恨:结仇。血泪仇。他们两家有仇。[qiú]姓。
“嫉贪如仇”这个词,乍一听像是成语,但你可能想问:它到底是“嫉恶如仇”的误写,还是专指痛恨贪污?其实,成语的正确用法是“嫉恶如仇”,形容对邪恶的强烈憎恨。不过,如果单看“嫉贪如仇”,倒也能从字面理解——把贪污视作仇敌一样痛恨。这种态度在现实中有什么意义呢?
举个例子,古时候的包拯被称为“包青天”,面对贪官污吏从不手软,宁可罢官也要为民除害。这种“眼里容不下沙子”的性格,正是嫉恶如仇的典型表现。但问题来了:为什么现代社会需要这种精神?答案很简单——当普通人敢于对不公发声,社会才能减少藏污纳垢的角落。比如某地村民联名举报村干部挪用公款,靠的就是这股“较真劲儿”。
有人可能会问:嫉恶如仇会不会显得偏激?这里有个关键区别:痛恨的是“行为”而非“人”。比如同事私下收礼,我们反对的是这种行为本身,而不是把对方一棍子打死。这种有原则的批判,既能维护公平,又避免了情绪化的攻击。
我个人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容易表达对贪腐的愤怒。社交媒体上曝光违规事件的帖子,常常引发集体声援。这种自发的监督力量,就像无数双眼睛在守护社会底线。不过也要注意,举报需要证据,不能仅凭猜测就给人“定罪”。
培养这种品质,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拒绝帮亲戚“走后门”,或者对同学抄袭作业说“不”。这些选择看似微小,却像一块块砖石,逐渐筑起内心的是非高墙。当你发现自己的坚持真的让环境变好时,那种成就感会远比妥协来得踏实。
说到底,嫉恶如仇不是要当孤胆英雄,而是让正气成为习惯。就像路灯不会因为有人绕道而熄灭,我们坚守原则,是为了让更多人愿意走在光明的路上。当这样的个体越来越多,整个社会的风向自然会变得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