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ū xíng jǐ jiàn
成语解释: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成语出处: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过去和现在都有这样的人,企图孤行己见,不尊重我们的意见,但是结果都不通。”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主语、宾语;指人固执
繁体字形:孤行己見
英文翻译:carry out one's ideas alone
孤:1.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孤儿。2.单独:孤立。孤军深入。3.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
行:[háng]1.行列:双行。杨柳成行。2.排行:您行几?。我行三。3.行业:内行。同行。在行。懂行。改行。各行各业。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4.某些营业机构:商行。银行。车行。5.用于成行的东西:一行字。几行树。两行眼泪。[hàng]见〖树行子〗。[héng]见〖道行〗。[xíng]1.走:步行。人行道。日行千里。2.古代指路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行装。行程。行踪。西欧之行。4.流动性的;临时性的:行商。行营。5.流通;推行:行销。发行。风行。6.做;办:举行。执行。试行。行医。行不通。简便易行。行之有效。7.表示进行某项活动(多用于双音动词前):另行通知。即行查复。8.(旧读xìng)行为:品行。言行。罪行。兽行。9.可以:行,咱们就照这样办吧。算了,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10.姓。
己:1.自己:知己知彼。舍己为人。严于律己。2.天干的第六位。见〖干支〗。3.姓。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提起“孤行己见”这个词,很多人会联想到固执己见的形象。比如某位设计师坚持用冷色调装修儿童房,面对家人“太压抑”的提醒不为所动,结果房间完工后确实显得阴郁。这时候我们难免会问:这种坚持到底是专业自信还是盲目偏执?其实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
有个创业者朋友在开发新产品时,力排众议选择小众材料。当团队质疑成本过高时,他展示了详实的市场调研数据——原来这种材料的环保特性恰好匹配目标客户的核心需求。三年后这个产品成为细分领域爆款。这说明孤行己见有时需要专业底气支撑,但更离不开对客观事实的深度把握。
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场景:父母坚持要子女报考指定专业,即便孩子明确表示不感兴趣。这种“为你好”的孤行己见往往造成两代人的隔阂。这里藏着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坚持的到底是事情本身的价值,还是维护自身权威的需要?保持立场的坚定性与接受建议的开放性,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从个人经历来看,我曾固执地采用传统方法处理工作项目,结果效率低下。直到同事展示新工具的操作演示,才惊觉自己差点错失提升机会。这件事让我明白:孤行己见就像双刃剑,既可能守护独特价值,也可能屏蔽进步空间。真正重要的是建立动态判断机制——定期检视自己的坚持是否依然合理。
观察职场中的孤行己见现象,有个有趣发现:基层员工的固执常被批评为“不懂变通”,而高管的坚持则被美化为“战略定力”。这种双重标准提醒我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往往受权力关系影响。或许该用更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无论职位高低,都要评估决策依据的合理性。
最后不妨思考:如何在坚持与开放之间找到平衡点?有位老中医的话给了我启发:“治病要守得住古方精髓,也要看得见现代变化。”这种既扎根传统智慧又拥抱时代发展的态度,或许正是破解孤行己见困局的钥匙。毕竟,真正的坚持不该是封闭的堡垒,而是流动的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