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ìng
  • wéi
  • suì
  • wéi
  • quá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

成语解释: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成语出处:《北齐书 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寍為玉碎,不為瓦全

英文翻译:Better be broken than broken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思

宁:[níng]1.平安,安定:宁静。宁谧。息事宁人。2.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宁亲。归宁。3.守父母之丧,丧假:“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4.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5.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6.姓。[nìng]1.情愿:宁肯。宁死不屈。宁缺毋滥。2.岂,难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语助,无实际意义:不宁唯是。[zhù]1.贮藏;积聚。同“”。2.久立。同“”。3.大门与屏风之间。

为:[wéi]1.做:有为。事在人为。敢作敢为。大有可为。2.充当:选他为代表。3.变成;成:一分为二。化为乌有。变沙漠为良田。4.是:十寸为一尺。5.姓。6.被(跟“所”字合用):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7.常跟“何”相应,表示疑问或感叹:何以家为(要家干什么)?8.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构成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大为高兴。广为传播。深为感动。9.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极为重要。甚为便利。颇为可观。尤为出色。[wèi]1.帮助;卫护: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2.表示行为的对象;替:为你庆幸。为人民服务。为这本书写一篇序。3.表示原因、目的: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

玉:1.矿物,不透明和半透明的集合体。化学成分是硅酸铝钠。硬度大。如白玉、墨玉、青玉、碧玉、和田玉、岫岩玉等,主要用作雕刻工艺美术品。2.比喻洁白美丽:亭亭玉立。3.敬辞。称对方的身体或行动:玉体。玉成。

碎:1.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零块:碗摔碎了。2.使碎:碎石机。碎尸万段。3.零星;不完整:碎布。琐碎。4.絮烦;唠叨:嘴太碎。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为:[wéi]1.做:有为。事在人为。敢作敢为。大有可为。2.充当:选他为代表。3.变成;成:一分为二。化为乌有。变沙漠为良田。4.是:十寸为一尺。5.姓。6.被(跟“所”字合用):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7.常跟“何”相应,表示疑问或感叹:何以家为(要家干什么)?8.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构成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大为高兴。广为传播。深为感动。9.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极为重要。甚为便利。颇为可观。尤为出色。[wèi]1.帮助;卫护: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2.表示行为的对象;替:为你庆幸。为人民服务。为这本书写一篇序。3.表示原因、目的: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

瓦:[wǎ]1.铺屋顶用的建筑材料,一般用泥土烧成,也有用水泥等材料制成的,形状有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等。2.用泥土烧成的:瓦盆。瓦器。3.姓。4.瓦特的简称。1秒钟做1焦的功,功率就是1瓦。[wà]盖(瓦):这排房子的房顶都苫好了,就等着瓦瓦(wǎ)了。

全:1.完备;齐全:这部书不全。东西预备全了。棉花苗已出全。2.保全;使完整不缺:两全其美。3.整个:全神贯注。全家光荣。全书十五卷。4.完全;都:全不是新的。不全是新的。他讲的话我全记下来了。5.姓。

成语评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宁可像玉一样碎掉,也不愿像瓦片一样保全完整”,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极端?但它背后传递的其实是一种对原则和尊严的坚持——宁可壮烈地失去,也不愿苟且地妥协。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人宁愿选择“玉碎”这种看似不划算的结果?

举个职场中的例子:小张发现公司财务数据造假,领导暗示他“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承诺升职加薪。但小张最终选择实名举报,即使面临被辞退的风险。这里的小张就像“玉碎”的一方,他认为职业操守的价值远高于眼前的利益。反观现实中,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当“瓦片”,默默接受现状,毕竟饭碗更重要。

这时候你可能想问:这种“硬刚”的选择真的值得吗?其实关键在于价值观的排序。比如古代文天祥被元朝俘虏后,拒绝高官厚禄,最终慷慨赴死。他用生命诠释了“玉碎”精神——有些东西(比如气节)一旦妥协,人就失去了立身之本。但换个角度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又告诉我们,暂时的“瓦全”也能为长远目标服务。所以核心矛盾在于:你更看重结果还是过程?更在乎当下还是未来?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玉碎”精神需要更灵活的解读。比如创业者坚持原创设计而拒绝山寨,虽然初期可能亏损,但长期能建立品牌价值;年轻人拒绝996压榨选择辞职,看似冲动,实则维护了身心健康。这些选择不是鲁莽,而是基于对自身底线的清醒认知——就像玉的破碎会留下珍贵碎片,原则的坚守终将在某个维度带来回报。

不妨再想深一层:玉和瓦的比喻本身就有局限性。玉象征高贵却易碎,瓦代表平凡但实用,而真实人生往往介于两者之间。或许真正的智慧在于判断何时该如玉石般坚硬,何时需像瓦片般柔韧。毕竟,无论是玉是瓦,能够承载我们价值观的选择,才是完整的生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