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ān bào sī chóu
成语解释:官:公事。借助公事以泄私愤。
成语出处:元 施惠《幽闺记 图形追捕》:“这狗骨头,我倒替你官报私仇!叫左右拿下去打!”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借机报复
繁体字形:官報私讎
英文翻译:officer avenges oneself
官:1.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官员。武官。做官。外交官。2.指属于政府的或公家的:官办。官费。3.公共的;公用的:官道。官厕所。4.姓。5.器官:五官。感官。
报:1.传达;告诉:报告。报名。2.传达新闻、消息的文字或信号:报纸。捷报。电报。3.某些刊物:周报。学报。4.报答;报复:报恩。报仇。报应。
私:1.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跟“公”相对):私事。私信。私有。2.自私(跟“公”相对):私心。大公无私。3.暗地里;私下:私访。窃窃私语。4.秘密而不合法的:私货。私盐。私通。
仇:[chóu]1.仇敌:疾恶如仇。同仇敌忾。2.仇恨:结仇。血泪仇。他们两家有仇。[qiú]姓。
“官报私仇”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它背后的意思其实很直白:用公家的权力来解决私人恩怨。举个例子,比如某部门领导因为和同事有过节,故意把最苦最累的活都分配给他,美其名曰“工作需要”,实则夹带私心。这种行为就像把办公室的打印机偷偷换成自己家的型号——表面上合规,暗地里却藏着小心思。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的打击报复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官”字。普通人的报复可能只是吵架拌嘴,但当手握权力的人把私人恩怨揉进工作决策,就像厨师往客人的菜里吐口水——既损害了公平,又浪费了公共资源。比如历史上某县令曾因邻里纠纷,故意将对手的祖坟划入修路范围,这就是典型的“合法外衣裹挟私人情绪”。
现代职场中也存在隐形版本。比如某项目经理拒绝审批前女友的报销单,理由是“流程不规范”,却在其他同事的类似情况上网开一面。这种选择性执法就像拿着放大镜找特定人的茬,显微镜却是单向镜片——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我们该如何识别这种行为?有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当某个决定看起来既不符合常理又缺乏明确依据,就像数学老师给经常顶嘴的学生打59分,偏偏不凑整到及格线,这时候就该警惕是否存在“合法伤害权”的滥用。这种伤害往往包裹着规章制度的外壳,像包着糖衣的苦药,表面合规实则伤人。
个人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就像给孩子保管糖果罐,若没有透明的监督机制,难免有人会偷吃两颗。但值得乐观的是,随着信息公开化程度提高,现在越来越多机构开始实行决策留痕制度,这就像给权力装上了行车记录仪,让“官报私仇”的行为更容易现出原形。
遇到类似情况时,与其正面硬刚,不如学着用制度保护自己。比如详细记录工作沟通记录,及时保存邮件往来,这相当于给自己备好了“防弹衣”。毕竟在阳光下,再精巧的伪装也经不起晾晒。当越来越多人懂得用规则对抗潜规则,那些藏在公章后面的私心自然会逐渐失去藏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