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ī chóu bù jí gōng
成语解释:及:到。虽有私人仇恨而不伤害公家之事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私讎不及公
英文翻译:Private hatred is inferior to public
私:1.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跟“公”相对):私事。私信。私有。2.自私(跟“公”相对):私心。大公无私。3.暗地里;私下:私访。窃窃私语。4.秘密而不合法的:私货。私盐。私通。
仇:[chóu]1.仇敌:疾恶如仇。同仇敌忾。2.仇恨:结仇。血泪仇。他们两家有仇。[qiú]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及:1.达到:波及。普及。及格。目力所及。由表及里。将及十载。2.赶上:及时。及早。望尘莫及。3.比得上:论学习,我不及他。4.推及;顾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5.姓。6.用“及”连接的成分多在意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的成分放在“及”的前面。
公:1.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公款。公物。公事公办。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分母。公议。公约。3.属于国际间的:公海。公制。公历。4.使公开:公布。公之于世。5.公平;公正:公买公卖。大公无私。秉公办理。6.公事;公务:办公。公余。因公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爵。公侯。王公大臣。9.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诸公。张公。10.丈夫的父亲;公公:公婆。11.属性词。(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公羊。这只小鸡是公的。
"私仇不及公"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先看个例子:同事A曾经和同事B因为私事闹过矛盾,但当两人合作项目时,A依然客观公正地评价B的工作成果。这就是典型的"私仇不带到公事里"。
有人会问:工作和生活能完全分开吗?其实这个成语不是说让人变成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强调在需要集体协作的场合,要把公共事务和个人情绪区分开。就像体育比赛中,对手私下可能是好友,但上场就要全力以赴。
我见过一个反例:某部门主管因为讨厌某位下属的穿衣风格,在绩效考核时故意压低分数。这种行为不仅违背职业操守,更让整个团队陷入互相猜忌的恶性循环。可见私怨影响公务的危害性。
现代职场中,这个原则正在发生新变化。年轻一代更注重自我表达,有人质疑:如果对同事的人品不认同,还能保持工作上的配合吗?我的观察是:专业素养恰恰体现在能妥善处理这种矛盾,就像外科医生不会因为患者是罪犯而降低手术标准。
值得注意的误区是把这个成语当"和稀泥"的借口。当私人恩怨涉及违法乱纪时,必须及时举报。比如发现同事贪污公款,这时候再讲"私仇不及公"就是包庇犯罪。这个成语的适用边界,关键在于判断事情的性质是否属于纯粹私人恩怨。
在互联网时代,这个传统智慧反而更显珍贵。线上交流容易积累无名火气,但成熟的职场人懂得把工作群的讨论和朋友圈的吐槽分开。就像程序员不会因为产品经理发过讨厌的段子,就故意在代码里埋雷。
观察发现,能够践行这个原则的人往往具备更强的情绪管理能力。他们不是没有脾气,而是懂得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处理情绪。就像好厨师不会把对供应商的不满发泄在菜品调味上,这种克制本身就是专业精神的体现。
最后要提醒的是,完全割裂公私领域并不现实。更可行的做法是建立清晰的界限意识,就像在办公桌上摆家人照片可以,但不会把家务事拿到会议桌上讨论。这种微妙的平衡,正是"私仇不及公"在现代社会的生动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