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ā jǐ mín zú
成语解释: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成语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本经训》:“衣食有余,家给人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分句、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家給民足
英文翻译:houses have adequate supplies and people live in contentment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给:[gěi]1.交付,送与:给以。送给。献给。2.把动作或态度加到对方:给他一顿批评。3.替,为:给大家帮忙。4.被,表示遭受:房子给火烧掉了。5.把,将:请你随手给门送上。[jǐ]1.供应:供给。补给。给养。自给自足。2.富裕,充足:家给人足。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足:1.脚;腿:足迹。足球。手舞足蹈。画蛇添足。2.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鼎足。3.指足球运动:足坛。女足。4.姓。5.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家给民足”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古雅,到底该怎么用?举个例子:张大爷的村子里通了自来水,建了蔬菜大棚,现在家家户户吃穿不愁,孩子们还能用平板电脑上网课,真可谓家给民足。这时候有人问:“这不就是温饱问题解决了吗?”其实远不止如此——当每个家庭都有稳定收入来源,社区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百姓的幸福感才会真正落地生根。
为什么说“家给民足”不单指物质丰富?看看李阿姨家的变化就知道。她参加合作社后,不仅年收入翻了三倍,村里还建起文化礼堂,组织老年人学书法、办读书会。这背后藏着个关键问题:经济基础和文化建设哪个更重要?我认为二者就像自行车的两个轮子,物质保障让人活得体面,精神滋养让人活得有尊严。
现代社会中这个概念过时了吗?沿海某县推行“一村一品”计划时,王师傅承包的茶园年产值突破百万,还带动周边二十多户家庭就业。这印证了一个道理:当政策设计能激活个体创造力时,“家给民足”就会像活水般流动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富足不应局限于某个地区,西部扶贫搬迁社区新建的毛绒玩具厂,让留守妇女每月增收4000元,正是普惠性发展的生动注脚。
有人质疑:“现在都讲个人奋斗,强调集体富裕是否矛盾?”观察95后小陈的创业团队会发现,他们通过直播带货帮老乡卖山货,自己年入百万的同时带动整个乡镇产业链升级。这种新型合作模式揭示:当代社会的“家给民足”,其实是个人价值实现与群体利益增进的共振。就像春雨既滋润单株禾苗,也孕育整片稻田。
在老龄化加剧的今天,这个概念还能怎么延伸?赵医生的社区医疗站给出新答案: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制,老年人在家就能做慢性病管理,子女通过手机APP随时查看父母健康数据。这种“科技+民生”的创新,让“老有所养”从口号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或许未来的“家给民足”,会更多体现在这种人性化服务带来的心灵安定感。
当我们在城市阳台上种菜养花,在乡村民宿里体验农耕,这些看似矛盾的生活选择,本质上都在追寻同个目标——既要有现代生活的便利,也要保留让人心安的温度。这或许就是“家给民足”在新时代的变奏曲:不是简单的丰衣足食,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踏实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