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ā
  • ré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ā jǐ rén zú

成语解释:给:丰足、富裕。家家富裕;人人饱暖。

成语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本经训》:“衣食有余,家给人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分句、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家給人足

英文翻译:houses have adequate supplies and people live in contentment

家给人足的意思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给:[gěi]1.交付,送与:给以。送给。献给。2.把动作或态度加到对方:给他一顿批评。3.替,为:给大家帮忙。4.被,表示遭受:房子给火烧掉了。5.把,将:请你随手给门送上。[jǐ]1.供应:供给。补给。给养。自给自足。2.富裕,充足:家给人足。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足:1.脚;腿:足迹。足球。手舞足蹈。画蛇添足。2.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鼎足。3.指足球运动:足坛。女足。4.姓。5.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成语评论

家给人足”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遥远?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举个例子:某村庄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村民不仅收入翻倍,还建起了新学校、卫生院。现在家家有存款,孩子能上学,老人看病方便——这不就是“家给人足”的生动写照吗?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强调家给人足吗?”其实这个成语不只是温饱问题。比如城市里的社区食堂,既解决了独居老人吃饭难题,又创造了就业岗位。当基础生活需求被满足,人们才有余力追求精神生活,这才是成语的现代延伸。

我常想,“家给人足”就像搭积木。政府政策是地基,市场机制是框架,而每个普通人的努力才是填充其中的砖瓦。就像邻居张阿姨参加技能培训后开了裁缝店,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帮街坊改衣服,这种互助模式让整个社区都更有活力。

有人疑惑:“富足的标准是什么?”不同时代有不同答案。二十年前可能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如今可能是“家门口有好学校,手机能挂号看病”。但核心始终未变——让每个普通人活得有尊严,让努力的人看得到希望。

在南方某县城,我看到过这样的场景:返乡青年用直播卖山货,老工匠教年轻人做竹编,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传出钢琴声。这些碎片拼在一起,不正是在用新时代的方式诠释“家给人足”吗?当物质基础和精神追求形成良性循环,共同富裕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或许未来某天,当我们谈论“家给人足”,不再局限于收入数字,而是衡量一个社会能否让快递小哥的孩子成为医生,让退休教师发挥余热,让创业者不怕失败。这样的图景,才是这个古老成语最动人的模样。

家给人足的造句

  1. 造句 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2. 造句 富裕起来的农村呈现出一派家给人足的兴旺景象。
  3. 造句 近年来,农村基本上达到了家给人足。
  4. 造句 君子当道,家给人足;小人当道,民不聊生。
  5. 造句 进入21世纪,我国人民过上了家给人足的生活。
  6. 造句 淑下车劝课,躬往教示,二年间,家给人足,为之谣曰:泰州河东,杼柚代舂。
  7. 造句 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扬,泱泱乎表海之雄风。
  8. 造句 时和年丰,家给人足,从各方面给闽人带来了福祉。
  9. 造句 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10. 造句 “曰家给人足,曰比户可封,曰刑措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