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án
  • chán
  • jiāng
  • niǎ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án chán jiāng niǎo

成语解释:寒天的蝉和冻僵的鸟。比喻默不作声的人。

成语出处:清·李渔《慎鸾交·心归》:“诗朋同游胜景,怎做得寒蝉僵鸟,反舌无声!”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沉默的场合

繁体字形:寒蟬殭鳥

英文翻译:Cold cicadas and dead birds

寒蝉僵鸟的意思

寒:1.冷(跟“暑”相对):寒冬。寒风。天寒地冻。受了一点寒。2.害怕;畏惧:心寒。胆寒。3.穷困:贫寒。4.姓。

蝉:昆虫,种类很多,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根的汁液。成虫刺吸植物的汁。

僵:1.僵硬:僵尸。手脚都冻僵了。2.事情难于处理,停滞不进:大家一时想不出适当的话,情形非常僵。不要把事情弄僵了,以致无法解决。3.收敛笑容,使表情严肃:他僵着脸。

鸟:[niǎo]1.脊椎动物的一大类,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一般的鸟都会飞,也有的两翼退化,不能飞行。如燕、鹰、鸡、鸭、鸵鸟等都属于鸟类。2.(Niǎo)姓。[diǎo]同“”。旧小说中用作骂人的话。

成语评论

寒蝉僵鸟”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别急,咱们先拆开看。寒蝉,是秋天的蝉;僵鸟,指冻僵的鸟。组合起来,比喻人在某种压力下不敢说话或行动的状态。比如公司会议上,老板突然问:“这个方案谁有意见?”原本热闹的会议室瞬间鸦雀无声,就像寒蝉遇到冷风、鸟儿冻住翅膀,这时候用“寒蝉僵鸟”形容就特别贴切。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噤若寒蝉”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两个成语确实相似,但“寒蝉僵鸟”多了层画面感——不仅不敢发声,连身体都像被冻住似的僵硬。比如家庭聚会时,亲戚突然提起某个敏感话题,餐桌上的晚辈们低头扒饭、眼神躲闪,这种集体沉默就带着“僵住”的肢体语言,用“寒蝉僵鸟”更生动。

那这种状态是好是坏呢?关键看场景。在需要谨慎发言的场合,比如调解矛盾时,暂时的“寒蝉僵鸟”能避免冲突升级;但在需要集体智慧碰撞的头脑风暴中,如果大家都当寒蝉僵鸟,创新火花就被掐灭了。我见过不少团队因为怕说错话而错过好点子,这时候就需要有人主动打破“冰冻”状态。

现代人其实常陷入“寒蝉僵鸟”而不自知。比如刷朋友圈时,明明想评论却反复删除;开会时有不同意见,却在对话框打了又删。这些时候我们就像成语里的蝉和鸟,被无形的压力束缚着。但换个角度看,适当的谨慎也是成熟的标志,关键在于区分“该说”和“不该说”的界限在哪里。

下次遇到让人想当“寒蝉僵鸟”的场景,不妨试试“解冻三部曲”:先深呼吸让身体放松,再在心里把想法转成中性表达,最后选择合适时机说出来。就像春天来了冻土会融化,恰当的表达能让思维重新流动起来。毕竟,沉默不该是永远的选项,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节奏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