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ǐn shān zhěn kuài
成语解释:苫:草荐。睡在草荐上,头枕着土块。古时宗法所规定的居父母丧的礼节。
成语出处:《仪礼·既夕礼》:“居倚庐,寝苫枕块。”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丧父母的礼节
繁体字形:寢苫枕塊
英文翻译:Pillow block
寝:1.睡:废寝忘食。2.卧室:入寝。就寝。寿终正寝。3.帝王的坟墓:陵寝。4.停止;平息:其议遂寝(那种议论于是平息)。
苫:[shān]1.用草做成的盖东西或垫东西的器物:草苫子。2.姓。[shàn]用席、布等遮盖:要下雨了,快把场里的麦子苫上。
枕:1.枕头:枕套。凉枕。2.躺着的时候把头放在枕头上或其他东西上:枕戈待旦。他枕着胳膊睡着了。3.姓。
块:1.成疙瘩或成团儿的东西:糖块儿。把肉切成块儿。2.用于块状或某些片状的东西:两块香皂。三块手表。一块桌布。一块试验田。3.用于银币或纸币,等于“圆”:三块钱。
“寝苫枕块”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别急,咱们先拆开看。“寝”是睡觉,“苫”指草席,“枕块”就是拿土块当枕头。合起来的意思是说:有人睡在草席上、枕着土块,形容在服丧期间过得很艰苦。比如《礼记》里提到,古人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寝苫枕块”守孝三年,用身体上的辛劳表达内心的悲痛。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睡草席、枕土块?这和古代礼仪有关吗?没错!古代礼制认为,失去至亲时应“痛其身心”,用朴素的生活方式体现对逝者的尊重。比如《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宰我曾质疑三年守丧太久,孔子反问:“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意思是说,父母刚离世就吃好穿好,你心里能踏实吗?这种外在形式,其实是为了强化内在的情感联结。
放到今天来看,“寝苫枕块”的精神内核依然动人。我邻居王叔去年母亲去世后,他坚持每天清晨清扫母亲生前最爱的花园。虽然没睡草席,但他用持续的行动延续思念。这让我想到:现代人可能不再拘泥于旧俗,但通过特定仪式寄托哀思的心理需求从未改变。
不过也有朋友觉得:现代社会节奏快,没必要照搬古代规矩。这个观点我部分赞同。就像清明节有人选择网上献花,有人坚持回乡扫墓,本质上都是情感的出口。关键在于是否发自内心——若只是做给别人看,哪怕真的枕着土块睡觉,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近读到某位作家的回忆录,提到他父亲去世时正值寒冬。家人按习俗撤去棉被,结果集体感冒。后来他想通了:“真正的孝道不在折磨身体,而在传承父母教给我的善意。”这种与时俱进的思考,或许是对“寝苫枕块”更深层的理解——我们不必复制古人的行为,但要守护那份纯粹的心意。
现在再回头看这个成语,是不是觉得它更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传统文化中对亲情的郑重,也映出当代人寻求情感表达的多元可能。下次遇到朋友守孝时,或许我们可以少些对形式的评判,多些对心意的体察——毕竟,爱的重量从来不由外物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