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ì gǔn niào liú
成语解释:形容极度恐惧、惊惶;失去自禁。有时也形容忙得不可开交。
成语出处: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你要问俺名姓,若说出来,直唬得你屁滚尿流。”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状语、补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屁滚尿流
英文翻译:scare the shit out of sb.
屁:1.由肛门排出的臭气:放屁。2.比喻没用的或不足道的事物:屁话。屁大点事也值得大惊小怪。3.泛指任何事物,相当于“什么”(多用于否定或斥责):你懂个屁。别翻了,包里屁都没有。
滚:1.滚动;翻转:荷叶上滚着亮晶晶的水珠儿。2.走开;离开(含斥责意):滚开。你给我滚!3.(液体)翻腾,特指受热沸腾:滚开的水。锅里水滚了。4.使滚动;使在滚动中沾上(东西):滚元宵。滚雪球。利滚利。5.同“绲”6.姓。
尿:[niào]1.由人或动物肾脏产生,从尿道排泄出来的液体。2.排泄小便。[suī]义同“尿(niào)”。多用于口语:小孩儿又尿(niào)了一泡尿。
流:1.液体移动:流水。流汗。流血。流泪。流程。流泻。流质。流水不腐。汗流浃背。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2.像水那样流动不定:流转(zhuǎn)。流通。流寇。流浪。流离。流散。流失。流沙。流露。流萤。3.传播:流言。流传。流芳。流弊。流毒。流行(xíng)。4.指江河的流水:河流。江流。溪流。激流。奔流。5.像水流的东西:气流。暖流。电流。6.向坏的方面转变:流于形式。7.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流放。流配。8.品类,等级:流辈。流派。9.指不正派:二流子。
你有没有听过“屁滚尿流”这个成语?它字面意思是“吓得连屎尿都控制不住”,但实际用来形容人极度惊慌、狼狈不堪的样子。比如,有人可能会说:“听说领导要突击检查项目进度,小王吓得屁滚尿流,连夜加班改方案。”这里既夸张又形象地表现了小王的慌乱状态。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是不是只能用在“害怕”的场景?其实不然。比如在武侠小说里,主角面对强敌时明明内心恐惧,却强装镇定,作者可能写道:“他虽然表面淡定,实则后背发凉,差点屁滚尿流。”这里就延伸出“心理压力极大但硬撑”的微妙状态。
再来看个历史故事的应用。假设描述古代将军战败的场景:“敌军突然夜袭营地,火光冲天,战马嘶鸣,守城的老将连铠甲都来不及穿,屁滚尿流地逃出帐篷。”短短一句话,画面感扑面而来,比直接说“惊慌失措”更有冲击力。
有人好奇:为什么这么粗俗的成语能流传千年?或许正因为它用最原始的身体反应,戳中了人类共通的恐惧本能。就像我们看恐怖片时手心出汗、心跳加速一样,“屁滚尿流”用极端化的表达,把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
现代生活中,这个成语其实悄悄变形了。比如朋友间开玩笑:“昨天我手机掉火锅里了,当时真是屁滚尿流地捞出来!”这里的用法已经弱化原意,更多是自嘲式的幽默表达。语言就像活水,总在适应新的语境。
个人认为,这类成语之所以长盛不衰,恰恰因为它们突破了“文雅”的框架。当我们需要快速传递强烈情绪时,一个“屁滚尿流”抵得过十句“惊慌失措”。下次写文章想表现人物窘态时,不妨试试这个“有味道”的成语,说不定能让文字更鲜活呢。
最后留个思考题:如果让你用“屁滚尿流”描写考试场景,会怎么发挥?比如:“交卷前十分钟发现答题卡涂错了顺序,小明顿时……”看,成语的妙用就在于,它能为平凡的故事注入戏剧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