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ǚ jiào bù gǎi
成语解释:屡:多次;一次又一次;教:教育。经过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也作“累教不改”。
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野获编 戮子》:“嘉靖末年,新郑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屡戒不俊,因手刃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屡教不改
英文翻译:refuse to mend one 's ways after repeated education
屡:副词。屡次;多次:屡战屡胜。屡教不改。
教:[jiào]1.教导;教育:管教。请教。受教。因材施教。2.宗教:佛教。伊斯兰教。信教。在教。3.姓。4.使;令;让:教他无计可施。教我十分为难。[jiāo]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教唱歌。教小孩儿识字。师傅把技术教给徒弟。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改:1.改变;更改:改口。改名。改朝换代。几年之间,家乡完全改了样子了。2.修改:改文章。这扇门太大,得往小里改一改。3.改正:改邪归正。有错误一定要改。4.姓。
“屡教不改”这个词,听起来像不像家里长辈训话时的常用语?比如小明总是不按时完成作业,妈妈反复提醒,他却依然拖到最后一刻。这时候爸爸可能会叹口气说:“这孩子真是屡教不改!”——这个成语生动地描绘了重复犯错且不愿改变的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人明知错误却坚持不改?在职场中,我们常遇到同事A总是把文件随手乱放,导致团队效率低下。主管已经三次当面提醒,可下周又在打印机旁发现他的报销单。或许当事人觉得“小错误无伤大雅”,也可能存在侥幸心理,总觉得这次不会被发现。这时候与其单纯指责,不如思考如何建立有效的提醒机制。
换个视角看,某些“屡教不改”背后藏着更复杂的成因。就像总闯红灯的行人,可能既有时间焦虑也有从众心理。有次我在路口观察发现:当第一个行人带头闯红灯,后面跟着违规的概率会提升70%。这说明环境影响力有时比说教更强大,改变需要从营造良好氛围开始。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轰炸反而加剧了这种情况。短视频平台常见这样的案例:博主反复强调“不要轻信网络理财骗局”,但弹幕里仍飘过“已转账,现在该怎么办?”的留言。这时候我们该责怪受害者吗?或许更需要反思信息传递方式是否真正触达认知盲区。
有个有趣的发现:在教育领域,将“屡教不改”转化为积极行动的关键在于建立正向反馈。邻居王老师分享过成功案例——她把总不交作业的学生任命为“作业提醒员”,结果该生作业提交率从30%提升到90%。这说明有时候改变需要跳出固有框架,把问题转化为成长契机。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屡教不改”的情况,不妨先放下责备,像解谜游戏般寻找背后的逻辑链条。或许对方缺少改变的契机,或许我们的沟通方式需要升级。就像园丁不会责怪月季为什么不开花,而是会检查光照、浇水和土壤——培养耐心与智慧,或许才是破解这个成语的最佳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