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ùn bǎn yán chē
成语解释:比喻能人老迈,难负重任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大行,蹄申膝折。”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老人
繁体字形:峻阪鹽車
英文翻译:Junsaka salt truck
峻:1.(山)高大:险峻。高山峻岭。2.严厉:严峻。严刑峻法。
阪:1.同“坂”。2.高低不平而又瘠薄的地:阪田。3.见〔大阪〕
盐:1.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其他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通常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结合的化合物。如硝酸钠(NaNO3)、硫酸铵[(NH4)2SO4]等。2.食盐的通称。
车:[chē]1.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火车。汽车。马车。一辆车。2.利用轮轴旋转的机具:纺车。滑车。水车。3.指机器:开车。车间。4.车削:车圆。车螺丝钉。5.用水车取水:车水。6.转动(多指身体):车过身来。7.姓。[jū]象棋棋子的一种。
说到"峻阪盐车"这个成语,估计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陡坡要和运盐的车子扯上关系?这其实来源于《战国策》里伯乐相马的故事——好马拉盐车上陡坡,累得口吐白沫也爬不动。这个画面感十足的比喻,现在常用来形容两种状况:要么是牛人被困在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中,要么是明明有潜力却摊上不合适的任务。
举个现代职场例子:"小张在广告公司天天做数据报表,就像峻阪盐车,他创意总监的才能完全没处施展。" 这里既点出了人才错配的现状,又带着点惋惜的意味。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要用"运盐"这么具体的场景作比喻?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盐是国家重要战略物资,长途运输本就是大事,陡坡运盐的艰难更易引发共鸣。
再看学生党的版本:"备考雅思就像峻阪盐车,明明更擅长实践操作,却要在语法题海里挣扎。" 这个改编既保留了原意,又让年轻人更有代入感。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当代职场中被高频使用,或许正说明"大材小用"的现象从古至今都没消失过。
个人觉得,与其把"峻阪盐车"单纯看作负面状态,不如换个角度理解:这种困境往往藏着转机。就像故事里的伯乐,关键是要遇到识货的人。 现实中,很多职场人通过主动沟通调整岗位,或在看似无趣的工作中磨练出独特技能,最终把"陡坡"变成了展示能力的舞台。
再举个创业场景:"初创团队用顶级工程师做客服,简直是现代版峻阪盐车。" 这句话既点出资源错配的荒诞,又暗含对团队调整方向的期待。有意思的是,有些企业反而会故意安排这种"不合理"轮岗,让技术人才深入理解用户需求,这或许能给成语赋予新的解读维度。
说到底,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陡坡"和"盐车"。重要的不是抱怨环境,而是像故事里最终被伯乐发现的好马那样,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毕竟在职场这场马拉松里,暂时的错配可能正是考验,真正的人才终会等到适合奔驰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