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ā shān yè yǔ
成语解释: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成语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巴山亱雨
英文翻译:hope of reunion among friends
巴:1.盼望:巴不得。朝(zhāo)巴夜望。2.紧贴:爬山虎巴在墙上。3.粘住:粥巴了锅了。4.粘在别的东西上的东西:锅巴。5.挨着:前不巴村,后不巴店。6.张开:巴着眼瞧。天气干燥,桌子都巴缝儿啦。7.周朝国名,在今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8.指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9.姓。10.压强的非法定计量单位,符号bar。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受到100万达因作用力,压强就是1巴,合100000帕。从前气象学上多用毫巴,现已改用百帕。11.巴士:大巴。中巴。小巴。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夜:1.从天黑到天亮的一段时间(跟“日”、“昼”相对):夜晚。夜班。白天黑夜。冬天昼短夜长。2.用于计算夜:三天三夜。每日每夜。3.姓。
雨:[yǔ]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凝成云,云里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能浮悬在空中时,就下降成雨。[yù]古指下(雨、雪等):雨雪(下雪)。雨粟。
哎,你听说过“巴山夜雨”这个成语吗?它可是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里来的,原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说白了,这词儿一开始就是用来形容异乡游子在雨夜思念亲友的孤寂感。不过话说回来,现在还有人用这个词吗?咱们不妨往下瞅瞅。
举个例子哈,你瞧这段:“老王出差到重庆,正赶上连绵阴雨,晚上独自在酒店刷朋友圈,突然感叹一句:‘真是巴山夜雨涨秋池啊!’同事听了笑他酸,其实他不过是想家了。”你看,这场景是不是特贴切?用“巴山夜雨”既点明了地点天气,又把心里那点小惆怅说得文绉绉的。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只能用在古诗里吗?当然不是!比如现在年轻人写旅行日记:“青旅顶楼的露台,听着雨打芭蕉声,突然就懂了什么叫‘巴山夜雨时’。”你看,连网红打卡都能用上,古典诗词的意境照样能戳中现代人的小心思。
不过要说最绝的用法,还得看职场。前两天听朋友说他们总监开会时念叨:“项目进度跟巴山夜雨似的,看着淅淅沥沥没个完。”这话一说,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会心的笑声。您瞧,连项目管理都能用这成语打比方,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可真不是盖的。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现在大伙儿天天视频通话,怎么还会有“巴山夜雨”的孤独感呢?其实吧,科技再发达也替代不了面对面相处的温度。就像上个月我表妹去支教,山里信号差得很,晚上听着雨声写教案时跟我说:“这才叫真实的巴山夜雨体验。”您别说,这种物理距离带来的情感冲击,确实比隔着屏幕强烈多了。
要我说啊,“巴山夜雨”之所以能流传千年,关键就在它抓住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密码。不管是唐朝的书信往还,还是现在的5G时代,那份对温暖的渴望从来都没变过。下次要是赶上雨夜加班,不妨对着窗外嘀咕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保准能让办公室里的气氛瞬间变得有意思起来。
最后给大伙儿提个醒,用这类成语千万别生搬硬套。就像我上次见人写“巴山夜雨般的火锅辣得流泪”,这就闹笑话了不是?说到底,语言这玩意儿得用得恰到好处,才能让古典韵味和现代生活碰撞出火花。您说是这个理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