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 guó xū méi
成语解释:巾帼:古代妇女配戴的头巾和发饰,后借指妇女。须眉:胡须和眉毛,借指男子汉,大丈夫。具有男子汉气慨的女子。
成语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14回:“容貌虽说不得美丽,却气概丰富,倜傥不群,有巾帼须眉之号。”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
繁体字形:巾幗須眉
英文翻译:women who act and talk like a man
巾:擦东西或包裹、覆盖东西的小块的纺织品:手巾。毛巾。头巾。围巾。领巾。枕巾。
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常用“巾帼”指代妇女。
须:1.助动词。须要:务须。必须。须知。事前须做好准备。2.姓。3.等待;等到。4.原来指长在下巴上的胡子,后来泛指胡须:须发。须眉。5.须子:触须。花须。
眉:1.眉毛:浓眉。眉开眼笑。2.指书页上方空白的地方:书眉。眉批。3.姓。
“巾帼须眉”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女子的头巾,男子的眉毛”,实际用来形容女性有男子般的才华或气概。比如一位女工程师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同事感慨:“她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这里既认可了她的专业能力,又打破了传统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为什么用“须眉”代表男性? 古人用“须眉”指代男性特征,而“巾帼”是女性头饰。成语通过对比,突出女性突破性别限制的能力。比如抗疫期间,女医生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患者评价:“这些白衣天使,个个都是巾帼须眉。”
现代社会还需要这个成语吗? 我个人认为,这个词既反映了进步也暴露了局限。当人们说“女生学理科也能很厉害”时,本质上仍在用男性标准衡量女性能力。就像夸奖女程序员“代码写得和男生一样好”,无形中强化了性别标签。更好的表达或许是直接肯定能力本身。
看这个例子更直观:社区里组织义务消防队,四十多岁的王阿姨主动报名。邻居议论:“灭火这种危险活,她倒像个须眉汉子。”这句话里的矛盾感很有意思——既佩服她的勇气,又不自觉用男性标准作参照。
如何跳出性别框架看问题? 有个真实案例:某科技公司评选年度创新奖,获奖者中女性占六成。记者采访时,负责人刻意避开性别话题:“我们只看解决方案的创造性。”这种专注能力本身的评价体系,或许比强调“巾帼须眉”更有时代意义。
语言反映社会认知的变化。当我们越来越少用“像男人一样”来形容优秀女性,当“女司机”“女科学家”中的性别前缀逐渐消失,或许才是真正平等的开始。就像登山爱好者李娜说的:“峰顶的风景,不分巾帼与须眉。”能力本无性别,偏见才是需要翻越的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