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tiān gài dì
成语解释:形容数量极多,散布面极广。
成语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八:“雪越下越紧,布天盖地,一片茫茫。”又第二部二六:“胜仗是不小,俘虏布天盖地,搁火车拉呀。”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来势很猛
繁体字形:布天蓋地
英文翻译:blot out the sky and hide the earth
布:1.用棉、麻等织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棉布。麻布。花布。粗布。布鞋。买一块布。2.古代的一种钱币。3.姓。4.宣告;宣布:发布。公布。布告。开诚布公。5.散布;分布:阴云密布。铁路公路遍布全国。6.布置:布局。布防。布下天罗地网。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盖:[gài]1.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盖子。锅盖。瓶盖。膝盖。天灵盖。2.伞:雨盖。3.由上往下覆,遮掩:覆盖。遮盖。掩盖。盖浇饭。4.压倒,超过:盖世无双。5.方言,超出一般地好:这本书真叫盖!6.用印,打上:盖章。盖戳子。7.造(房子):盖楼。翻盖。8.方言虚词(a.发语词,如“盖闻”;b.表大概如此,如“盖近之矣”;c.连词,表示原因,如“有所不知,盖未学也”)。[gě]1.古地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沂水县西北。2.姓。盖[盖,读音作gě(ㄍㄜˇ)、亦可读音作gà(ㄍㄚˋ)、gài(ㄍㄞˋ)、guó(ㄍㄨㄛˊ)]、guō[hé]古同“盍”,文言虚词,何不。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哎呦喂,今天咱们来唠唠“布天盖地”这个成语,老铁们可别把它和“铺天盖地”搞混喽!这词儿形容事物像天上掉下来似的覆盖了每个角落,比如你瞅瞅双十一的促销广告,那真是布天盖地塞满手机屏幕,躲都躲不开。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短视频平台上突然爆红的洗脑神曲,三天两头就能听到隔壁大妈哼唱,连楼下便利店都在循环播放——这不就是布天盖地的典型场景嘛?这时候有人可能要问了:“这成语和‘铺天盖地’到底有啥区别?”要俺说啊,前者更强调主动扩散的架势,后者偏重规模宏大,像北方沙尘暴那种自然现象用“铺天盖地”更带劲儿。
话说回来,现如今信息传播的速度比窜天猴还快。就拿明星八卦来说,前脚刚爆出绯闻,后脚热搜、推送、聊天群就跟接力赛似的布天盖地传开。这时候咱们得长个心眼儿:信息量太大容易让人犯迷糊,就像吃自助餐拿多了盘子,最后反而不知道该先尝哪道菜。
各位发现没?布天盖地的现象可不全是坏事。比如疫情期间的防疫知识宣传,那真是从社区喇叭到短视频教程全方位覆盖。这种时候信息量大反而是保命符,关键得学会挑重点,像老话说的“沙里淘金”嘛。
最后唠点个人看法:在这个布天盖地的信息时代,咱们既要当海绵吸收养分,也得当筛子过滤杂质。记住咯,再多的信息轰炸也抵不过独立思考——就像炒菜放盐,多了齁嗓子,少了没滋味,分寸拿捏才是真本事。下次再遇到布天盖地的情况,咱就淡定地跷起二郎腿:“让信息再飞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