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àn tiān gài dì
成语解释:遍布天地之间。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东郭外传》:“齐人漫天盖地说大话,把他那婆子喜的似风魔。”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形容众多而密集
繁体字形:漫天蓋地
英文翻译:overspread
漫:1.到处都是;遍:漫山遍野。黄沙漫天。漫天大雾。2.广阔;长:漫长。长夜漫漫。3.不受约束;随便:散漫。漫谈。漫无限制。漫无目的。4.莫;不要:漫道。漫说。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盖:[gài]1.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盖子。锅盖。瓶盖。膝盖。天灵盖。2.伞:雨盖。3.由上往下覆,遮掩:覆盖。遮盖。掩盖。盖浇饭。4.压倒,超过:盖世无双。5.方言,超出一般地好:这本书真叫盖!6.用印,打上:盖章。盖戳子。7.造(房子):盖楼。翻盖。8.方言虚词(a.发语词,如“盖闻”;b.表大概如此,如“盖近之矣”;c.连词,表示原因,如“有所不知,盖未学也”)。[gě]1.古地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沂水县西北。2.姓。盖[盖,读音作gě(ㄍㄜˇ)、亦可读音作gà(ㄍㄚˋ)、gài(ㄍㄞˋ)、guó(ㄍㄨㄛˊ)]、guō[hé]古同“盍”,文言虚词,何不。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成语是中文里的"压缩包"吗?为什么四个字能装下完整故事?这个疑问就像打开压缩文件的过程——解压后会发现,原来每个成语都封装着历史典故或生活智慧。比如"朝三暮四",表面讲猴子分橡果的故事,实际藏着人性弱点的观察:人们对实质相同的安排,常因表象差异产生不同反应。
"刻舟求剑"真的只是笑话古人吗?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把剑掉进河里,在船舷刻记号找剑,这个行为看似愚蠢,却精准折射出我们常犯的时空错位错误。就像现代人用五年前的经验处理新问题,何尝不是另一种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变化才是永恒的不变。
成语能在现代职场派上用场吗?某科技公司产品经理分享过真实案例:团队为是否砍掉旧功能争论不休,他引用"不破不立"促成决策。这比说"改革需要勇气"更有穿透力,四个字同时传递了破局的必要性与建设性,展现出中文的高度概括力。
为什么有的成语会"变味"?"空穴来风"原指"有空穴才会来风",现多被误解为"谣言"。这种语义漂移恰似语言的自进化系统,就像生物适应环境,成语也在适应新的表达需求。个人认为不必苛责这种变化,关键要理解不同语境中的使用规则。
学习成语需要死记硬背吗?一位语言教师独创的"场景嫁接法"值得借鉴:让学生用"峰回路转"描述登山经历,用"柳暗花明"写分手后的新恋情。当抽象符号连接到具体生命体验,那些沉睡的成语就会在记忆里生根发芽。
成语是否正在被网络用语取代?观察社交媒体会发现,像"破防""绝绝子"等新词确实分流了部分表达需求。但就像毛笔没被钢笔淘汰,不同语言形式完全可以共存。真正经典的成语,反而在信息爆炸时代凸显出历久弥新的珍贵特性——它们是经过千年筛选的文化晶核。
下次开口说话时,不妨留意成语这个"语言滤镜"。它们既能精简表达,又能增加交流的趣味浓度。当你说"我们别纸上谈兵",实际上在邀请对方进行实践探索;用"塞翁失马"安慰朋友,比单纯说"看开点"更具智慧穿透力。这些存活千年的语言基因,仍在参与构建着我们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