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ǎng ér hòu kě
成语解释:强:硬要,迫使。经强求后才答应。
成语出处:《孟子·滕文公下》:“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強而后可
英文翻译:Be strong and then be strong
强:[qiáng]1.力量大(跟“弱”相对):强国。富强。身强体壮。工作能力强。2.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坚强:要强。责任心强,工作就做得好。3.使用强力:强制。强渡。强占。强索财物。4.使强大或强壮:富国强兵。强身之道。5.优越;好(多用于比较):今年的庄稼比去年更强。6.用在分数或小数后面,表示略多于此数(跟“弱”相对):实际产量超过原定计划12%强。7.姓。[qiǎng]勉强:强迫。强笑。强辩。强不知以为知。[jiàng]强硬不屈;固执:倔强。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后:1.方位词。在背面的(指空间,跟“前”相对):后门。村前村后。2.方位词。未来的;较晚的(指时间,跟“前、先”相对):后天。日后。后辈。先来后到。3.方位词。次序靠近末尾的(跟“前、先”相对):后排。后十五名。4.后代的人,指子孙等:无后。5.君主的妻子:皇后。后妃。6.古代称君主:商之先后。7.姓。
可:[kě]1.许可:认可。2.能够:牢不可破。3.值得:可爱。4.连词。却;可是。表示转折:他年纪不大,力气可不小。5.副词。1.表示强调: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2.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你可知道?。都说这办法好,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6.适合:可人意。可口。可心。7.文言副词。大约:年可二十。[kè]〔可汗〕简称汗。古代鲜卑、突厥(jué)、回纥(hé)、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汗(hán)。
“强而后可”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拗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描述的是在某种压力或条件逼迫下,不得不勉强同意的情况。比如朋友约你爬山,你本来腰酸背痛,但对方反复劝说:“你体力这么好,肯定能行!”这时候你叹口气答应,就属于“强而后可”。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勉强答应”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个成语特别强调“被施加压力”的过程。就像公司突然要求员工周末加班,老板说“这个项目关系到年终奖”,员工虽然心里不情愿,但最终点头——这种带着利益捆绑或情感绑架的妥协,才是“强而后可”的典型场景。
举个例子:小李的房东突然要涨房租,威胁说“不答应就月底搬走”。小李看着满屋刚买的家具,咬咬牙签了新合同。这个过程中,外部压力像看不见的手推着他做决定,正是成语的精髓所在。
生活中这类情况其实很常见。我有个朋友总被亲戚借车,每次拒绝都会被说“亲戚之间这点忙都不帮”。他后来在车里装了行车记录仪,既保留了界限感,又避免了直接冲突。这给了我启发:面对“强而后可”的处境,提前设置缓冲地带可能比硬碰硬更有效。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人们会陷入这种被动选择?某种程度上,我们太在意关系维护或短期利益。就像网购时看到“最后一件”的提示,明明不需要却忍不住下单。但换个角度看,意识到这种心理陷阱本身,就是摆脱被操控的第一步。
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不妨先给自己倒杯水,深呼吸三次再回应。这个简单的动作能激活理性思维,帮助区分“真需要”和“被需要”。毕竟,真正的选择自由,往往藏在按下暂停键的那几秒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