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ó
  • ér
  • hòu
  • rén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uó bì zì fá,ér hòu rén fá zhī

成语解释:伐:讨伐。一个国家必定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然后别人才来攻伐。比喻事情变化要从内部找原因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治国等

繁体字形: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英文翻译:The state will attack itself, but later generations will attack it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的意思

国: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5.姓。

必:1.必定;必然:我明天三点钟必到。不战则已,战则必胜。2.必须;一定要:事必躬亲。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必有一定的条件。3.姓。

自:1.自己:自动。自卫。自爱。自力更生。自言自语。自告奋勇。自顾不暇。不自量力。2.自然;当然: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两人久别重逢,自有许多话说。3.姓。4.从;由:自小。自此。自古。自远而近。自北京出发。选自《人民日报》。来自各国的朋友。

伐:1.砍(树):伐木。伐了几棵树。2.攻打:征伐。讨伐。北伐。3.姓。4.自夸:伐善。不矜不伐(不自大自夸)。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后:1.方位词。在背面的(指空间,跟“前”相对):后门。村前村后。2.方位词。未来的;较晚的(指时间,跟“前、先”相对):后天。日后。后辈。先来后到。3.方位词。次序靠近末尾的(跟“前、先”相对):后排。后十五名。4.后代的人,指子孙等:无后。5.君主的妻子:皇后。后妃。6.古代称君主:商之先后。7.姓。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伐:1.砍(树):伐木。伐了几棵树。2.攻打:征伐。讨伐。北伐。3.姓。4.自夸:伐善。不矜不伐(不自大自夸)。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成语评论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出自《孟子》,意思是如果一个国家内部先出现分裂或问题,外部势力才会趁机入侵。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问题的根源往往在内部,而非外部。那么,这个成语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它在现实生活中能用在哪里?

自问:为什么说“内部问题”是核心?比如一家公司,如果管理层互相猜忌、团队内耗严重,竞争对手稍微施加压力,公司可能迅速崩溃。这时候,外部压力只是“最后一根稻草”,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内部早已存在的矛盾。这就像一棵树,如果树干被虫蛀空,一阵大风就能把它吹倒。

自问:有没有历史案例能说明这一点?明朝灭亡就是个典型例子。农民起义、官员腐败、财政危机等内部问题长期积累,导致清军入关时几乎势如破竹。如果当时明朝内部团结、治理有效,外族入侵的难度会大得多。这也提醒我们:解决问题要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一味责怪外界。

个人观点: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人抱怨“被人针对”,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给了别人可乘之机。比如朋友之间闹矛盾,往往是因为某句话没说清楚,或者某个行为让人误解。与其纠结“TA为什么讨厌我”,不如先检查自己是否在沟通中留下了隐患。

自问:普通人能怎么应用这个道理?假设你正在准备一场重要考试,如果平时基础不扎实、复习计划混乱,考试时稍微出现意外情况(比如题目超纲)就容易失败。但若基础知识牢固、心态稳定,即使遇到突发状况也能更好应对。这就是“先自强,后御外敌”的底层逻辑。

生活中处处可见这个成语的影子。小到个人成长,大到国家发展,保持内在系统的健康稳定永远是第一要务。下次遇到困难时,不妨先问自己:我是否已经做到了能力范围内的最好准备?是否有需要修补的“内部漏洞”?想明白这些,解决问题的方向就会清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