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à sǐ tān shēng
成语解释:同“贪生怕死”。
成语出处:《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没有骨气
繁体字形:怕死貪生
英文翻译:Fear death and covet life
怕:1.害怕;畏惧:老鼠怕猫。任何困难都不怕。2.禁受不住:瓷器怕摔。3.担心:他怕你不知道,要我告诉你一声。4.表示估计,有时还含有忧虑、担心的意思:这个瓜怕有十几斤吧。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怕要出大问题。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贪:1.原指爱财,后来多指贪污:贪赃。贪官。倡廉肃贪。2.对某种事物的欲望老不满足;求多:贪玩。贪得无厌。3.片面追求;贪图:贪快。贪便宜。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说起“怕死贪生”这个成语,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胆小懦弱”。比如《水浒传》里的镇关西,面对鲁智深的铁拳时跪地求饶,完全没了平日的嚣张气焰。这种戏剧化的场景固然能让人记住成语,但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往往更复杂。
究竟什么是“怕死贪生”?其实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生存本能的表现?就像疫情期间大家主动戴口罩、勤洗手,这种对生命的珍惜恰恰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进步。关键不在于是否“怕死”,而在于这份警惕有没有转化为积极行动。
有人会问:难道遇到危险就该退缩吗?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是英勇,普通市民贸然闯进火场就是鲁莽。就像《三国演义》里的赵云,单骑救主看似冒险,实则经过了精准判断——他知道曹军阵型有空隙可钻,更清楚阿斗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性。
现代生活中,这种矛盾更加常见。比如有程序员长期熬夜赶项目,突然查出亚健康状态后开始规律作息,表面看是“贪生”,实则是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种转变背后,往往伴随着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知。
依我看,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那种“既要又要”的极端状态。就像寓言里那个既舍不得卖牛又想吃肉的农夫,结果饿着肚子看牛老死。与其在焦虑中患得患失,不如像苏轼在《定风波》里写的那样——“竹杖芒鞋轻胜马”,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节奏。
说到底,生命的珍贵不在于无限延长时间,而在于赋予时间以意义。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出土的青铜酒器,那些三千年前怕死求长生的帝王早已化作尘土,但他们创造的文明却永远活着。这或许能给当代人某种启示:与其困在“怕死贪生”的情绪里,不如把精力投向更有生命力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