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ān shēng wèi sǐ
成语解释:贪恋生存,害怕死亡。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朴阳病,侥幸得逾于须臾。”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貪生畏死
英文翻译:cowardly
贪:1.原指爱财,后来多指贪污:贪赃。贪官。倡廉肃贪。2.对某种事物的欲望老不满足;求多:贪玩。贪得无厌。3.片面追求;贪图:贪快。贪便宜。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畏:1.怕:不畏艰险。英勇无畏。2.敬服:令人畏服。后生可畏。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贪生畏死”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贪恋生存,畏惧死亡”,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危险或重大选择时过度保守、不敢冒险的状态。比如:“公司面临转型,他却因贪生畏死,始终不愿尝试新业务,结果错失市场机会。”这个例子中,“贪生畏死”并非指生理上的求生本能,而是批评一种因过度恐惧失败而停滞不前的心理。
那么,贪生畏死一定是负面的吗?其实不然。比如在医疗场景中,医生常会提醒患者“不要贪生畏死、盲目尝试偏方”,这里的“贪生畏死”反而成为理性决策的提醒。可见,成语的褒贬色彩需结合具体语境——当恐惧阻碍成长时是弱点,但当它帮助人规避无谓风险时,则是生存智慧。
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或许是职场选择。“小张明明对现在的工作不满,却贪生畏死不敢跳槽,每天在抱怨中消磨热情。”这种矛盾背后,藏着对未知领域的天然畏惧。人类大脑本就倾向于选择熟悉的安全区,这是进化留给我们的保护机制。但若长期被这种心态支配,可能会困在“心理舒适圈”里,错过更广阔的可能性。
如何区分谨慎与过度畏惧?关键在于评估风险与价值的平衡。比如创业失败可能损失积蓄(风险),但能获得经验(价值);而闯红灯节省的几十秒(价值)与车祸风险相比显然失衡。前者需要突破“贪生畏死”的心态,后者恰恰需要这种警惕性。用经济学视角看,这就是“风险收益率”的测算问题。
我个人观察到,现代人“贪生畏死”的心态比父辈更明显。社交媒体上充斥着“躺平”“摆烂”的言论,表面看是年轻人更豁达,实则是高压环境下催生的新型逃避心理。就像“宁可不恋爱也不愿受伤”的婚恋观,本质上是用彻底放弃来规避可能的痛苦。这种趋势提醒我们:当社会竞争加剧时,培养“健康的冒险精神”或许比批判“贪生畏死”更重要。
最后看个历史案例:郑和下西洋时,若因“贪生畏死”而固守陆地,明朝就失去探索海洋文明的机会;但若毫无准备就冒险远航,同样可能葬身鱼腹。这个典故揭示的哲理至今适用——真正的勇气,是看清代价后依然选择前行;而智慧,在于为这份前行备好罗盘与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