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èn
  • xiǎo
  • fēi
  • jūn
  • zhà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èn xiǎo fēi jūn zǐ,wú dú bù zhàng fū

成语解释:君子:有才德的人;丈夫: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对仇敌要痛恨,打击要坚决彻底。指坏人心狠手辣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叵奈杨景无礼。”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可分开使用

繁体字形: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英文翻译:Hate small non gentleman, no poison, no husband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意思

恨:1.仇视;怨恨:仇恨。恨之入骨。2.懊悔:悔恨。遗恨。

小: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与“大”相对:小雨。矮小。短小精悍。2.范围窄,程度浅,性质不重要:小事。小节。小题大作。小打小闹。3.时间短:小坐。小住。4.年幼小,排行最末:小孩。5.谦辞:小弟。小可。小人(a.谦称自己,指地位低;b.指人格卑鄙的人;c.指子女;d.小孩儿)。6.妾:小房。

非:1.错误(跟“是”相对):是非。习非成是。痛改前非。2.不合于:非法。非礼。非分(fèn)。3.不以为然;反对;责备:非难。非议。无可厚非。4.不是:答非所问。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5.前缀。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非金属。非晶体。非司机。6.不:非同小可。非同寻常。7.跟“不”呼应,表示必须:要想做出成绩,非下苦功不可。8.一定要;偏偏:不行,我非去!9.不好;糟:景况日非。10.指非洲。

君:1.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2.敬辞。称对方:汪君。诸君。

子: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4.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5.姓。[mó]见【南无】。

毒:[dú]1.有害的性质或有害的东西:毒气。毒性。毒饵。毒药。毒蛇。吸毒。贩毒。2.害,伤害:毒害。毒化。毒杀。莫予毒也(没有谁能危害我,即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3.凶狠,猛烈:毒辣。毒计。毒刑。狠毒。恶毒。4.恨,以为苦:令人愤毒。[dài]古同“”,玳瑁。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丈:1.长度单位,10尺等于1丈,10丈等于1引。1市丈合3又1/3米。2.丈量(土地):清丈。春耕前要把地丈完。3.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老丈。4.丈夫(用于某些亲戚的尊称):姑丈(姑夫)。姐丈(姐夫)。

夫:[fū]1.丈夫(zhàng·fu):夫妻。夫妇。姐夫。姑夫。2.成年男子:匹夫。一夫守关,万夫莫开。3.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渔夫。农夫。轿夫。4.旧时服劳役的人,特指被统治阶级强迫去做苦工的人:夫役。拉夫。5.姓。[fú]1.指示代词。那;这:独不见夫螳螂乎?2.人称代词。他:使夫往而学焉。3.a)用在一句话的开始:夫战,勇气也。b)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人定胜天,信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成语评论

提到"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个成语,很多人会联想到武侠小说里的江湖恩怨。比如某门派掌门为保全弟子性命,在敌强我弱时果断放弃祖传秘籍,表面看似吃亏,实则保住了东山再起的根基——这种"舍小利谋大局"的决策,正是这句古训的生动写照。

这句成语究竟在说什么?其实核心不是教人狠毒,而是强调关键时刻要敢于取舍。就像现代企业面对转型时,主动砍掉过时业务线,看似"无情"实则为企业续命。某科技公司曾忍痛停产年销百万台的MP3,集中资源研发智能手机,这个"壮士断腕"的决定反而成就了新的市场龙头。

在职场中也能找到鲜活案例。张经理发现团队存在吃回扣现象,虽然涉事员工是创业元老,仍然坚持按规章处理。这个看似"不近人情"的选择,反而树立了公平公正的团队文化,后来部门效率提升30%。这说明所谓的"毒"更多是指打破情面枷锁的决断力。

如何避免理解偏差?关键在于把握"度"的智慧。就像老中医用砒霜入药,微量可治病,过量则致命。某新兴企业在价格战中既保持竞争力,又坚守质量底线,最终以差异化策略突围。这证明真正的"大丈夫"智慧,是刚柔并济的平衡艺术。

个人认为,这句古训在现代社会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培养战略眼光而非推崇冷酷手段。就像围棋高手不会计较一城一池得失,但也不会随意弃子。最近接触的创业者案例中,成功者往往既具备止损的勇气,又保持着对商业伦理的敬畏,这种矛盾统一恰恰体现了东方智慧的精髓。

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重大抉择时,不妨借鉴这句成语的底层逻辑: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眼前得失,以系统思维权衡利弊关系。就像治理河道,有时需要炸开堤坝分洪,看似破坏实为保护。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让"果断"与"仁厚"这对看似对立的概念,在动态平衡中创造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