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ōng guān zài shēng
成语解释:恫:疼痛;瘝: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
成语出处:清·无名氏《杜诗言志》第二卷:“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处处恫瘝在身。”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统治者或官员等
繁体字形:恫瘝在身
英文翻译:Intimidate the body
恫:[dòng]恐惧;吓唬:恫恐。恫吓。[tōng]哀痛;痛苦。
瘝:病;痛苦:恫(tōng)瘝在抱。
在:1.存在;生存:精神永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父母都在。2.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我今天晚上不在厂里。你的钢笔在桌子上呢。3.留在:在职。在位。4.参加(某团体);属于(某团体):在党。在组织。5.在于;决定于:事在人为。学习好,主要在自己努力。6.“在”和“所”连用,表示强调,下面多连“不”:在所不辞。在所不惜。在所不计。在所难免。7.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事情发生在去年。在礼堂开会。这件事在方式上还可以研究。在他的帮助下,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8.正在:风在刮,雨在下。姐姐在做功课。
身:1.身体:身上。转过身去。身高五尺。翻了一个身。2.指生命:奋不顾身。3.自己;本身: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身临其境。身为领导,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4.人的品格和修养:修身。立身处世。5.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车身。河身。船身。机身。6.用于衣服:换了身衣裳。做两身儿制服。
“恫瘝在身”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但它背后藏着一种深刻的共情能力。举个例子:一位社区志愿者看到独居老人生活不便,主动帮忙买菜、打扫卫生,她说:“看到他们的难处,就像自己身上长了疮疤一样,不帮忙心里难受。”这里“恫瘝在身”就生动表达了感同身受、主动分担痛苦的态度。
为什么要用“疮疤”来比喻?古人用“恫瘝”代指疾病或伤痛,把别人的痛苦想象成自己身体的病痛,这种具象化表达让共情变得更直观。比如医生面对患者时,如果说“您的焦虑我感同身受”,就不如用“您的问题让我恫瘝在身”更有情感冲击力。
有个朋友曾分享过亲身经历:她在山区支教时,发现孩子们冬天穿不暖,手脚长满冻疮。后来她发动募捐时说:“孩子们手上的冻疮,就像长在我自己手上。”这句话让捐助者瞬间理解了她的急迫感,这就是“恫瘝在身”的现实演绎。
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精神吗?在快节奏生活中,我们容易对他人困境变得麻木。但疫情期间,很多年轻人主动帮邻居送药送菜,正是把“别人的麻烦”变成了“自己的责任”。这种将心比心的态度,就像给社会关系涂上了黏合剂。
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打破了“你”“我”的界限。就像看到流浪猫挨饿,有人会说“看它饿肚子,我自己胃都跟着疼”。这种生理反应般的共情,比单纯说“同情”更有行动驱动力。
下次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不妨试试这个思维转换:把对方的困难想象成自己身上的伤口。或许你会发现,那些原本觉得“与我无关”的事情,突然变得必须行动起来——毕竟谁会对自己的伤口视而不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