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ái
  • qiān
  • wàn
  • zài
  • shē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ī cái qiān wàn,bù rú bó jì zài shēn

成语解释:积蓄财产,不如学点技术。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分句;指积蓄财产,不如学点技术

繁体字形:积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英文翻译:It's better to have a small skill than to accumulate ten million yuan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的意思

积:1.积累;聚集:积少成多。日积月累。积土成山。院子里积了不少水。2.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积习。积弊。3.中医指儿童消化不良的病:食积。奶积。捏积。这个孩子有积了。4.乘积的简称。

财:1.钱和物资的总称:财产。财物。理财。2.姓。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万:[wàn]1.数目。十个一千。2.比喻很多:万众。万般。3.副词。极;很;绝对:万没想到。万不得已。[mò]〔万俟〕复姓。俟(qí)。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薄:[báo]1.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对:薄片。2.淡:酒味薄。3.(感情)冷淡:待他不薄。4.不肥沃:薄田。[bó]1.微;少;弱:薄技。薄产。单薄。2.不厚道;不庄重:刻薄。轻薄。3.看不起;慢待:鄙薄。厚此薄彼。4.迫近;靠近:日薄西山。[bò]〔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叶对生,茎、叶有清香味,为清凉解表药,也可提炼出芳香化合物(用于食品、日用品等)。

技:1.技能;本领:技术。技巧。绝技。一技之长。黔驴技穷。无所施其技。2.姓。

在:1.存在;生存:精神永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父母都在。2.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我今天晚上不在厂里。你的钢笔在桌子上呢。3.留在:在职。在位。4.参加(某团体);属于(某团体):在党。在组织。5.在于;决定于:事在人为。学习好,主要在自己努力。6.“在”和“所”连用,表示强调,下面多连“不”:在所不辞。在所不惜。在所不计。在所难免。7.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事情发生在去年。在礼堂开会。这件事在方式上还可以研究。在他的帮助下,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8.正在:风在刮,雨在下。姐姐在做功课。

身:1.身体:身上。转过身去。身高五尺。翻了一个身。2.指生命:奋不顾身。3.自己;本身: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身临其境。身为领导,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4.人的品格和修养:修身。立身处世。5.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车身。河身。船身。机身。6.用于衣服:换了身衣裳。做两身儿制服。

成语评论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这句老话,字面意思是囤积千万财富,不如掌握一门小技能。但为什么古人会这么想呢?举个例子,隔壁张大爷年轻时靠修自行车的手艺养家糊口,后来开了修车铺,现在儿子继承了他的技术,即使经济不景气,生意依然红火。这可比单纯存钱买房买地靠谱多了——毕竟钱会贬值,手艺却能代代相传。

问题来了:技能和财富,到底哪个更“抗风险”?假设你突然失业,银行卡里的存款能支撑多久?三个月?一年?但如果会编程、懂设计、能维修电器,哪怕从头再来,也能快速找到新机会。疫情期间,很多传统行业受挫,但会剪辑视频的厨师转行做美食博主,懂电商的裁缝开起了网店,这就是“薄技”的韧性。

有个真实案例:某互联网大厂高管被裁员后,发现自己除了开会写PPT,竟没有能直接变现的能力。反观他手下会写代码的实习生,转身就靠接外包项目月入两万。这印证了老祖宗的智慧——依附于平台的钱财如流水,长在身上的本事才是铁饭碗

有人问:现在学技能还来得及吗?我表姐40岁才开始学插花,现在开了三家连锁花店。关键不在年龄,而在于选择符合时代需求的技能。比如十年前学修打字机可能没用,但现在学智能家居安装、宠物护理或老年陪诊,都是能吃到趋势红利的“薄技”。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对“薄技”的定义正在扩展。会做Excel数据透视表是技,能三分钟平息客户投诉也是技,甚至把家常菜做出品牌化潜力,同样是技。比起盲目追求存款数字,把钱投资在提升可迁移能力上,才是真正的“财富放大器”

最近遇到个有意思的现象:00后创业者更倾向先打磨产品技术,而非急着拉投资。有个做AI绘画的小团队,没拿融资,靠接商单养活自己,两年内估值翻了十倍。这或许预示着,未来属于“技能驱动型”生存模式——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有风能飞,落地能长。

下次焦虑存款时,不妨换个思路:报个夜校考个证,或者把业余爱好专业化。毕竟,银行账户可能冻结,但装在脑子里的本事,谁也偷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