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àn tiáo sī lǐ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做事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成语出处: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写红娘从张生边来入闺中,慢条斯理,如不在意如在意。”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做事缓慢
繁体字形:慢條斯理
英文翻译:in a leisurely manner
慢:1.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跟“快”相对):慢车。慢走。慢手慢脚。你走慢一点儿,等着他。2.从缓:且慢。慢点儿告诉他,等两天再说。3.莫;不要:慢道。慢说。4.姓。5.态度冷淡,没有礼貌:傲慢。怠慢。
条:[tiáo]1.植物的细长枝:枝条。柳条儿。荆条。2.泛称条形的东西:条子。面条儿。便(biàn)条儿。金条。铁条。3.细长的形状:条形。条纹。条案。条几(jī)。条凳。条幅(直挂的长条字画)。苗条。身条。4.项目,分项目的:条例。条令。条文。条陈(a.分条叙述;b.旧时向上级分条陈述的文件)。5.层次,秩序:条理。条贯。有条不紊。6.量词。[tiāo]挑取:“蚕月条叠”。
斯:1.文言指示代词。这;这个;这里:斯人。生于斯。2.文言连词。于是;就。3.上古汉语指劈、砍:斧以斯之。
理:1.物质组织的条纹;纹理:木理。肌理。条理。2.道理;事理:合理。理屈。理当如此。3.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4.管理;办理:处理。理财。当家理事。5.整理;使整齐:理发。理一理书籍。6.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多用于否定式):路上碰见了,谁也没理谁。置之不理。7.姓。
“慢条斯理”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说话或做事不慌不忙的样子。比如:“他整理文件时总是慢条斯理的,但最后总能按时完成任务。”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呢?为什么“慢条斯理”反而能高效完成工作?其实,这种从容背后往往隐藏着清晰的规划和专注的心态。
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她泡茶时慢条斯理,烧水、温杯、洗茶,每个步骤都像在完成一件艺术品。”这时人们可能会问:这和“拖延”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慢条斯理”是有意识地控制节奏,而拖延是逃避行动。前者享受过程,后者抗拒结果。
有人觉得这个词略带贬义,比如:“客户急得直冒汗,他却还在慢条斯理地解释条款。”这种情况下,成语确实可能暗示“不合时宜的从容”。但换个场景看:“老师慢条斯理地讲解难点,学生们反而更容易理解。”这说明,速度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节奏是否匹配需求。
从个人观察来看,现代社会对效率的过度追求,让“慢条斯理”成了稀缺品质。我见过一位程序员调试代码时,明明问题火烧眉毛,他却坚持逐行检查。结果他不仅解决了当前问题,还顺带发现了三个潜在漏洞。这种案例提醒我们:有时候,刻意放慢反而能走得更远。
最后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区分“必要的有条不紊”和“无意义的磨蹭”?关键看行为是否服务于目标。比如整理房间时,把每本书按颜色分类可能是磨蹭;但若是为了拍摄美学视频,这种细致就成了专业态度。说到底,成语的价值不在于速度本身,而在于背后的思考与选择。
生活中,与其在“快”与“慢”之间纠结,不如多问自己:此刻的节奏是否与目标同频?就像煲汤需要用文火,炒菜必须开猛火,找到匹配的节奏,才是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