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ué xiá zhāi xìn
成语解释:谓刻意挑剔缺点毛病。
成语出处:《东观汉记·陈元传》:“抉瑕摘衅,掩其宏美。”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抉瑕摘衅
英文翻译:Pick a quarrel
抉:剔出;挑出:抉择。
瑕:玉上面的斑点,比喻缺点:瑕疵。白璧微瑕。纯洁无瑕。
摘:1.取(植物的花、果、叶或戴着、挂着的东西):摘梨。摘一朵花。摘帽子。把灯泡摘下来。2.选取:摘要。摘录。从全文中摘了一段。3.摘借:摘了几个钱救急。
衅:1.嫌隙;争端:寻衅。挑衅。2.古代用牲畜的血涂器物的缝隙:衅钟。衅鼓。
“抉瑕摘衅”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它描述的是人们习惯性地挑剔毛病或寻找矛盾的行为。比如同事小王刚提交的报告里有个标点符号用错了,小李立刻在会议上指出:“这个逗号应该用分号,说明你的态度不够严谨。”大家面面相觑——报告的核心内容明明没问题,但小李的关注点却跑偏了。
为什么人们喜欢“抉瑕摘衅”?这可能源于人性中的完美主义倾向,就像有位网友说的:“我总忍不住检查孩子的作业本,虽然字迹潦草不影响正确率,但总想让他改得更工整。”其实在家庭场景中,父母反复纠正孩子握笔姿势而忽略其解题思路,就是典型的“抉瑕摘衅”。
我在工作中发现,设计师把方案递交给客户时,常会遇到“这个图标颜色深了0.5%”的反馈。这种情况下,与其争论色值差异,不如先肯定对方的细致观察,再引导关注整体设计理念。毕竟就像茶壶上的釉裂不影响泡茶,过度关注细节反而会模糊重点。
如何避免成为“抉瑕摘衅”的人?有个简单方法:每次想挑刺时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错误影响核心功能吗?现在指出是否合适?有没有更积极的表达方式?上周邻居装修电钻声太吵,我本想投诉,后来改成送他们隔音耳塞,反而收获了感谢。
看待这个成语时,我们要明白“发现问题”和“吹毛求疵”的界限。就像欣赏水墨画,既要看到笔触的精妙,也要懂得留白的美感。下次看到朋友圈里的错别字,或许可以会心一笑,毕竟思想的传递比标点符号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