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ué mù xū mén
成语解释:见“抉目吴门”。
成语出处:高旭《收辑亡友宁太一遗墨装订成册因题四首以弁其首》:“挺身大泽呼张楚,抉目胥门看沼吴。”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忠臣被谗诛杀
繁体字形:抉目胥門
英文翻译:Discerning and petty
抉:剔出;挑出:抉择。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胥:1.古代掌管文书的小官吏:胥吏。2.文言副词。皆;都:尔之教矣,民胥效矣。
门:1.房屋、车船或用围墙、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前门。屋门。送货上门。2.装置在上述出入口,能开关的障碍物,多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铁门。栅栏门儿。两扇红漆大门。3.器物可以开关的部分:柜门儿。炉门儿。4.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门。闸门。球进门了。5.门径:窍门。打网球我也摸着点门儿了。6.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在指一般的家庭:张门王氏。长门长子。满门。双喜临门。7.宗教、学术思想上的派别:儒门。佛门。左道旁门。8.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拜门。同门。门徒。9.一般事物的分类:分门别类。五花八门。10.姓。
“抉目胥门”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但背后的故事其实很有冲击力。春秋时期,吴国大臣伍子胥因直言进谏被吴王赐死,他临终前要求将自己的双眼挖出挂在城门上,说要亲眼看着吴国灭亡。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人至死不渝的信念,或者用极端方式表达警示。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公司会议上,老张激烈反对领导盲目扩张业务的计划,甚至说“如果非要这么干,我就像抉目胥门一样把数据报表贴满办公楼,让大家看看风险”。这里既体现了他的坚持,也暗含了“即使不被理解也要发声”的悲壮感。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用这么血腥的典故? 其实古人用激烈意象是为了强化记忆。就像我们现在说“醍醐灌顶”,本质上都是通过具象化表达抽象概念。抉目胥门的故事虽然残酷,但它传递的“忠诚到极致”的内核,在当代可以转化成对原则的坚守。
再比如历史老师讲解南宋灭亡时,可能会说:“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像抉目胥门的现代版——他写的《正气歌》就是挂在时代城门上的眼睛。” 这个用法跳出了原典故的暴力元素,转而突出精神层面的警示作用。
现代人怎么用好这个成语? 关键在抓准“以极端方式示警”的隐喻。比如环保演讲中说:“如果我们继续破坏生态,子孙后代恐怕要像抉目胥门那样,把污染证据刻在纪念碑上。” 既避免了血腥联想,又保留了核心的警示意味。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在当代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坚持真理需要勇气,但表达方式可以更智慧。就像伍子胥当年若能用数据图表代替挖眼,或许既能保住性命又能达到劝谏效果。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转译,本身就是场有趣的思维实验。
下次遇到需要强调“用事实说话”的场景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它像一面镜子,既照见古人的刚烈,也映出现代人的表达困境——如何在保持冲击力的同时,让警示变得更容易被接受?这或许比成语本身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