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é
  • dǐ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é dǐng fù zú

成语解释:见“折足覆餗”。

成语出处:《南史·张弘策传》:“拓怯而无断,喧弱而不才,折鼎覆餗,忮踵可待。”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摺鼎覆餗

英文翻译:Collapse of the tripod

折鼎覆餗的意思

折:[shé]1.断(多用于长条形的东西):树枝折了。桌子腿撞折了。2.亏损:折本儿。折耗。3.姓。[zhé]1.断;弄断:骨折。把树枝折断了。2.损失:损兵折将。3.弯;弯曲:曲折。百折不挠。4.回转;转变方向:转折。刚走出大门又折了回来。5.折服:心折。6.折合;抵换:折价。折账。折变。7.买卖货物时,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例如标价一元的减到九角叫做九折或九扣,减到七角五分叫做七五折或七五扣:对折。打九折。8.元杂剧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的一场。9.汉字中有曲折的笔画,形状有“乛乚꒒乙”等。10.姓。11.折叠:折扇。折尺。她把信折好,装在信封里。12.折子:奏折。存折儿。[zhē]1.翻转:折跟头。2.倒(dào)过来倒过去:水太热,用两个碗折一折就凉了。

鼎:1.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2.比喻王位、帝业:定鼎。问鼎。3.大:鼎力。鼎言。4.锅。5.姓。6.正当;正在:鼎盛。

覆:1.盖住:覆盖。被覆。天覆地载。2.底朝上翻过来;歪倒:颠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3.同“复2”

餗:古代指鼎中的食物,后泛指美味佳肴:“奇珍异味天庖餗。”

成语评论

折鼎覆餗”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可以拆开理解。字面上,“鼎”是古代煮食物的器具,“餗”指鼎中的食物,“折”和“覆”则代表打翻或毁坏。连起来就是“把鼎弄坏、食物洒了一地”,用来比喻因为能力不足而搞砸重要的事。

举个例子:小明第一次负责公司年会策划,但因为经验不足,现场音响故障、流程混乱,同事开玩笑说:“你这真是折鼎覆餗啊!”这里用成语既点出了问题,又带点调侃,说明事情本可以做得更好。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鼎和食物来比喻?”其实这里藏着古人的智慧。鼎在古代象征权力和责任,而餗代表需要完成的任务。如果连鼎都拿不稳,食物洒了,自然说明承担的责任超出了实际能力。

再比如团队合作场景:一个刚毕业的设计师被安排主导大型项目,结果设计稿多次被客户退回。项目经理反思道:“让新人直接挑大梁,确实容易折鼎覆餗。”这说明合理分配任务的重要性——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事前评估能力匹配度。

说到个人观点,我认为这个成语在现代职场格外有警示意义。很多人急着证明自己,却忽略了“量力而行”的智慧。就像健身时硬举超重的杠铃,不仅达不到训练效果,还可能受伤。承认当前能力的边界,循序渐进地突破,或许才是更聪明的成长方式。

最后不妨想想:如何避免成为“折鼎覆餗”的主角?关键在认清自身定位。接手新任务时,可以像程序员调试代码一样——先跑通基础功能,再逐步增加复杂度。这样既能积累经验值,又能降低搞砸重要事情的风险,岂不是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