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ù sù zhī huàn
成语解释:覆:翻;餗:鼎里的食物。鼎足坏了,食物倒出。指因不胜其力而坏事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何夔传》注引孙盛曰:“得其人则论道之任隆,非其才则覆餗之患至。”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覆餗之患
英文翻译:The perils of repetition
覆:1.盖住:覆盖。被覆。天覆地载。2.底朝上翻过来;歪倒:颠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3.同“复2”
餗:古代指鼎中的食物,后泛指美味佳肴:“奇珍异味天庖餗。”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患:1.祸害;灾难:患难。水患。防患未然。2.忧虑:忧患。患得患失。3.害(病):患病。患者。
“覆餗之患”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但它的含义其实很贴近生活。比如,有人刚学会做饭就急着请朋友来家里聚餐,结果手忙脚乱把菜烧焦了,这时朋友可能会开玩笑说:“你这就是‘覆餗之患’啊!”这里的“覆餗”原指打翻鼎里的食物,后来引申为因为能力不足而搞砸事情。
核心问题:为什么人们会陷入覆餗之患?答案往往藏在“高估自己”和“低估难度”之间。就像让一个新手直接开手动挡汽车上路,明明需要适应离合器,却误以为和自动挡一样简单,结果半路熄火堵住整条车道——这就是典型的力不从心导致的失误。
历史上有个有趣案例。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熟读兵书,却在长平之战中葬送四十万大军。当时有人提醒赵王:“让理论家指挥实战,恐有覆餗之危。”可惜未被采纳。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认清能力边界比盲目自信更重要,就像现代人考驾照要先通过科目三才能上路。
个人观点:覆餗之患其实暗藏成长契机。去年我尝试直播带货,首次面对镜头紧张得语无伦次,完全就是现实版覆餗现场。但通过事后回看录像、调整话术,三个月后销量居然翻了五倍。这说明暂时的失败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能否像手机系统升级那样持续迭代自己。
观察职场新人常犯的覆餗现象也很有意思。比如刚入职就主动揽下跨部门协调的重任,结果因为不了解公司流程,导致项目进度延误。这时候与其责怪他们,不如建立导师帮扶机制——就像给自行车装上辅助轮,既允许试错,又能控制风险。
预防覆餗之患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雷达。每当接手新任务时,不妨先做能力匹配度评估:这个任务需要的技能我掌握了几成?需要哪些资源支持?就像准备登山时要检查装备是否齐全,这样既不会止步不前,也不会贸然闯入暴风雪区域。
最后要记住,没有人能完全避免覆餗之患,但我们可以把它变成进步的阶梯。那些看似搞砸的瞬间,往往藏着突破舒适区的勇气。重要的是保持“失败后复盘”的习惯,就像游戏玩家通过存档读档机制,最终总能攻克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