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ī fā rù shān
成语解释:谓离开俗世而隐居。
成语出处:明·王世贞《纲鉴会纂·后汉纪》:“汝欲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天下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披發入山
英文翻译:live in seclusion
披:1.覆盖或搭在肩背上:披着斗篷。披星戴月。2.打开;散开:披卷。纷披。3.(竹木等)裂开:这根竹竿披了。
发:[fā]1.送出;交付:发货。分发。印发。发了一封信。2.发射:发炮。百发百中。3.产生;发生:发芽。发电。发水。发病。4.表达:发表。发布。发誓。发言。发议论。5.扩大;开展:发展。发扬。发育。6.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发家。暴发户。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7.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面发了。发海参。8.放散;散开:发散。挥发。蒸发。9.揭露;打开:发现。揭发。发掘。10.姓。[fà]头发:毛发。须发。白发。假发。理发。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披发入山”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散着头发进入深山,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选择隐居或远离世俗纷争。比如我们可以这样造句:“面对朝堂争斗,他最终选择披发入山,在终南山脚下种菊酿酒。”这样的画面感是不是瞬间让人联想到洒脱与自由?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古人要用“披发”来表达归隐的意愿呢?其实,在古代社会,头发象征着礼仪与身份。披头散发本身是一种打破常规的行为,暗含对世俗规则的疏离。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后归隐田园,虽未直接“披发入山”,但精神内核是相似的——用行动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转而追求内心安宁。
放到现代生活中,“披发入山”更像是一种隐喻。比如有人辞职去大理开民宿,或是程序员突然转行做手艺人,本质上都是在用不同方式逃离高压环境。就像朋友老张说的:“每天挤地铁时看着乌泱泱的人群,我真想立刻买张车票披发入山。”当然,这种“入山”不一定非要物理隔绝,周末关掉手机去郊外徒步,何尝不是一种当代版的短暂归隐?
值得思考的是:完全避世真是解决问题的良药吗?我个人觉得,与其彻底逃离,不如学会在现实与理想间找平衡点。就像苏轼被贬黄州时,既能在东坡种地自给自足,又能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词句。这种“身在红尘心在山”的境界,或许比单纯隐居更有现实意义。
文学作品中,“披发入山”常被赋予浪漫色彩。金庸笔下的令狐冲最终选择退出江湖,与任盈盈琴箫合奏;《小森林》里的市子回到乡村自耕自食。这些故事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触碰了现代人内心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不过有趣的是,多数人在向往归隐时,往往忽略了真实的田园生活需要挑水劈柴、蚊虫叮咬——这或许印证了钱钟书说的:“城里人想逃出去,城外人想冲进来。”
下次当你再听到“披发入山”这个词,不妨把它看作一个提醒:生活的主动权始终在自己手中。无论是调整工作节奏,还是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深山”。毕竟真正的自由,不在于身处何地,而在于能否在纷扰中守住内心的明月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