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ā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ī fà rù shān

成语解释:被:通“披”;被发:披散头发。指归隐山林

成语出处:晋·袁晔《献帝春秋》:“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被發入山

英文翻译:become a hermit

被发入山的意思

被:[bèi]1.睡觉时覆盖身体的东西:被子。被单。棉被。毛巾被。羽绒被。被褥。2.盖,遮覆:被覆。泽被后世(恩惠遍及后代)。3.遭遇,遭受:被灾。被难(nàn)。4.介词,用在句中表示主讲是受事者:他被(老板)辞退了。5.用在动词前,表示受动:被动。被告。被批评。被剥削。[pī]古同“”,覆盖。

发:[fā]1.送出;交付:发货。分发。印发。发了一封信。2.发射:发炮。百发百中。3.产生;发生:发芽。发电。发水。发病。4.表达:发表。发布。发誓。发言。发议论。5.扩大;开展:发展。发扬。发育。6.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发家。暴发户。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7.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面发了。发海参。8.放散;散开:发散。挥发。蒸发。9.揭露;打开:发现。揭发。发掘。10.姓。[fà]头发:毛发。须发。白发。假发。理发。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成语评论

被发入山”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神秘,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形容人抛下世俗纷扰,躲进深山隐居。比如有人辞去高薪工作,跑到云南种茶养花,朋友调侃他“这是被发入山的节奏啊!”

为什么古人要“被发入山”? 这和古代文人的生存智慧有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就是典型案例——当官场规则与内心原则冲突时,归隐田园反而成了守护精神自由的选择。就像现在有人逃离996工作制,本质都是对生命质量的重新考量。

现代人还能实践这种生活方式吗?我在终南山走访时遇到过数字游民群体。他们带着笔记本电脑住在山间民宿,早晨处理邮件,下午采药烹茶。这种“半隐居”状态既保留了现代生活便利,又实现了部分归隐理想,可视为信息时代的“新式入山”。

有个有趣现象:上海白领圈流行“周末隐士”。每到周五傍晚,不少人驱车两小时前往莫干山民宿,关掉手机读纸质书。有位设计师告诉我:“48小时的山居生活,就像给大脑做了次深度SPA。”这种周期性抽离,或许比彻底隐居更具现实意义。

值得思考的是,“被发入山”未必是消极逃避。有位生态学家扎根秦岭二十年,不仅完成濒危物种研究,还带动周边村落发展生态旅游。这种将个人追求与社会价值结合的归隐,或许才是当代隐居者应有的打开方式。

观察城市中的“精神隐居”现象也颇有意思。北京胡同里的微型书屋,成都老小区的天台菜园,本质都是都市人在水泥森林里开辟的心灵绿洲。就像宋代文人苏舜钦所说:“形骸既适则神不烦”,物理空间的转换往往能带来思维维度的跃升。

最后分享个真实故事:朋友公司高管辞职后,在皖南买下废弃小学改造成研学基地。他保留着黑板报和木质课桌,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沙龙。这种创造性隐居,既延续了“被发入山”的精神内核,又为古老成语注入了时代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