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uǒ
  • rè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ī fà zuǒ rèn

成语解释:左衽:衣襟向左掩。头发披散;前襟左开。指古代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异族。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借指沦陷为异族统治

繁体字形:披發左袵

英文翻译:dress like a barbarian

披发左衽的意思

披:1.覆盖或搭在肩背上:披着斗篷。披星戴月。2.打开;散开:披卷。纷披。3.(竹木等)裂开:这根竹竿披了。

发:[fā]1.送出;交付:发货。分发。印发。发了一封信。2.发射:发炮。百发百中。3.产生;发生:发芽。发电。发水。发病。4.表达:发表。发布。发誓。发言。发议论。5.扩大;开展:发展。发扬。发育。6.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发家。暴发户。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7.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面发了。发海参。8.放散;散开:发散。挥发。蒸发。9.揭露;打开:发现。揭发。发掘。10.姓。[fà]头发:毛发。须发。白发。假发。理发。

左:1.方位词。面向南时靠东的一边(跟“右”相对,下2.同):左方。左手。向左转。3.方位词。东:山左(太行山以东的地方,过去也专指山东省)。4.偏;邪;不正常:左脾气。左道旁门。5.错;不对头:想左了。说左了。6.相反:意见相左。7.进步的;革命的:左派。左翼作家。8.同“”9.姓。

衽:1.衣襟。2.睡觉时用的席子:衽席。

成语评论

披发左衽”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但背后的故事其实很有意思。最近有位朋友在饭局上突然问我:“你知道古人为什么用‘披头散发、衣襟往左扣’来指代落后文化吗?”这问题让我突然意识到,很多成语看似晦涩,其实都藏着古人对世界的观察和态度。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老张看到儿子染了紫头发、穿着oversize卫衣,脱口而出“你这披发左衽的打扮像什么样子”。这里的妙处在于,父亲用传统文化符号表达对新兴审美的困惑,就像战国时期中原人看到游牧民族的服饰发型时,本能产生的文化疏离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是不是带有文化歧视?其实换个角度看,它恰好反映了不同文明碰撞时的认知差异。就像今天我们看元宇宙里的虚拟形象,同样会产生“这算不算新式披发左衽”的思考。文明的进步往往始于对差异的观察,关键在于如何转化这种认知。

我个人在海外留学时有过类似体验。第一天穿着汉服去课堂,德国同学好奇地研究我的右衽交领,而我也对他们的皮裤装扮感到新奇。这种文化对视反而促成了深入交流——原来巴伐利亚传统服饰也要左衽系扣,可见“异域风情”本就是相对概念。

当我们再听到“披发左衽”这个词时,不妨把它当作理解文化演变的切片。就像现在年轻人热衷的国潮改良汉服,既保留右衽形制又加入现代剪裁,这种创新或许正是古人难以想象的文明对话方式。今天的“奇装异服”,谁说不会成为明天的文化经典呢?

最后留个思考题:在TikTok上爆火的亚文化穿搭,和两千年前的“披发左衽”现象,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追问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注脚。

披发左衽的造句

  1. 造句 只要明日上午无变,我们就可以免于披发左衽。
  2. 造句 最先是在山西一带的南匈奴刘氏,成千上万披发左衽,从东汉以来装了二百多年孙子的匈奴人,呼啸着席卷了中原大地。
  3. 造句 这一堆衣服就是大名鼎鼎的唐装,衣服从左向右I系,这是汉文明的特征,像云烨刚才从右向左系,这纯粹是野蛮人的标志,披发左衽。
  4. 造句 那时候的中原人自称为礼仪之邦,把周边经济落后的民族称之为蛮夷,说他们“披发左衽”、“披发文身”,坚决与他们划清界限,叫做“华夷之辨”。
  5. 造句 华容立刻让队伍准备迎接,很快对方就到近处,只见领头的一头青牛上面坐着一个麻衣女子,披发左衽涂额赤足,双耳悬环,手腕足踝皆佩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