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uǒ
  • rè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ī fà zuǒ rèn

成语解释: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借指沦陷为异族统治

繁体字形:被發左袵

英文翻译:become barbarians

被发左衽的意思

被:[bèi]1.睡觉时覆盖身体的东西:被子。被单。棉被。毛巾被。羽绒被。被褥。2.盖,遮覆:被覆。泽被后世(恩惠遍及后代)。3.遭遇,遭受:被灾。被难(nàn)。4.介词,用在句中表示主讲是受事者:他被(老板)辞退了。5.用在动词前,表示受动:被动。被告。被批评。被剥削。[pī]古同“”,覆盖。

发:[fā]1.送出;交付:发货。分发。印发。发了一封信。2.发射:发炮。百发百中。3.产生;发生:发芽。发电。发水。发病。4.表达:发表。发布。发誓。发言。发议论。5.扩大;开展:发展。发扬。发育。6.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发家。暴发户。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7.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面发了。发海参。8.放散;散开:发散。挥发。蒸发。9.揭露;打开:发现。揭发。发掘。10.姓。[fà]头发:毛发。须发。白发。假发。理发。

左:1.方位词。面向南时靠东的一边(跟“右”相对,下2.同):左方。左手。向左转。3.方位词。东:山左(太行山以东的地方,过去也专指山东省)。4.偏;邪;不正常:左脾气。左道旁门。5.错;不对头:想左了。说左了。6.相反:意见相左。7.进步的;革命的:左派。左翼作家。8.同“”9.姓。

衽:1.衣襟。2.睡觉时用的席子:衽席。

成语评论

被发左衽”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的故事却和我们的文化息息相关。举个例子,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人用“被发左衽”形容周边民族的服饰特点——披散头发、衣襟向左开,暗含“与我们的习俗不同”的意味。比如《论语》中,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他担心如果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抵御外族,中原人可能被迫接受异族习俗。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古人用服饰差异来表达文化危机?”其实,服饰在古代是身份和文明的象征。当一种陌生的穿衣方式被强加时,往往意味着原有文化体系面临冲击。就像今天看到某种传统工艺消失,我们会本能地感到惋惜一样。

换个现代场景:假设某地突然流行起完全不同于本土风格的服装,年轻人争相模仿。这时候长辈叹气“这简直是被发左衽”,其实是在担忧文化认同的淡化。但有趣的是,现在汉服爱好者复兴“右衽”传统时,反而被看作新潮文化现象——时代变迁中,人们对“传统”和“外来”的认知始终在动态调整。

或许有人疑惑:“今天还用这个成语是否过时了?”在我看来,它更像一面镜子。当我们在国际品牌店排队,或是追捧海外节日时,某种程度上也在经历当代版的“被发左衽”。但这未必是坏事——就像唐朝吸收胡服元素改良出更方便的圆领袍,文化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包容与创新。

最后分享个观察:老家祠堂翻修时,长辈们为保留雕花门窗的样式争论不休。这让我想到,“被发左衽”的深层焦虑,其实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本能。但真正重要的或许不是完全拒绝改变,而是像树木生长那样,在保持根系稳固的同时,让枝叶拥抱阳光雨露。

被发左衽的造句

  1. 造句 孔子称楚人为“被发左衽”之辈(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衣襟向左开。
  2. 造句 “但山高皇帝远,民间往往固守着‘被发左衽’不改,且视为吉祥。
  3. 造句 与“衣冠”相对的是“被发左衽”,即非汉族的夷狄的符号。
  4. 造句 正义曰,‘冕服采章’对‘被发左衽’则为有光华也。
  5. 造句 被发左衽之地,犹有忠义乎?李金城久居于狄夷之地,仍心慕华夏,不远万里归来,诚谓壮矣!
  6. 造句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7. 造句 夫子虽然不耻管仲小器,却也曾经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8. 造句 另外,古代汉族的交领衣往往为右衽,而左衽通常是所谓“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的风俗,因此孔子才有“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的议论。
  9. 造句 可以说,汉族的族称、源于汉族服饰“华夏”二字,本身就带着汉族与生俱来的自信;可以体会,而当古汉人说出“冕服采章,对被发左衽,为有光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