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ài
  • xià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ī má dài xiào

成语解释:服重孝。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3回:“到三日,和尚打起磬子,道场诵经,挑出纸钱去。合家大小都披麻带孝。”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指哀悼

繁体字形:披麻帶孝

英文翻译:dress in the coarse hempen cloth black

披麻带孝的意思

披:1.覆盖或搭在肩背上:披着斗篷。披星戴月。2.打开;散开:披卷。纷披。3.(竹木等)裂开:这根竹竿披了。

麻:1.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麻布。麻衣。麻袋。麻绳。麻纺。2.指“芝麻”:麻酱。麻油。3.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脚麻了。4.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引申为思想不敏锐:麻痹。麻醉。麻木不仁。5.面部痘瘢,引申指物体表面粗糙:麻子。6.带细碎斑点的:麻雀。麻蝇。7.喻纷乱:麻乱。麻沸。8.姓。

带:1.带子或像带子的长条物:皮带。鞋带儿。传送带。2.轮胎:车带。汽车外带。3.地带;区域:温带。黄河一带。4.白带:带下。5.姓。6.随身拿着;携带:带行李。带干粮。7.捎带着做某事:上街带包茶叶来(捎带着买)。你出去请把门带上(随手关上)。8.呈现;显出:面带笑容。9.含有:这瓜带点儿苦味。说话带刺儿。10.连着;附带:带叶的橘子。连说带笑。放牛带割草。11.引导;领:带队。带徒弟。12.带动:以点带面。他这样一来带得大家都勤快了。13.照看(孩子):孙子是奶奶带大的。

孝:1.孝顺:孝子。尽孝。2.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守孝。3.丧服:穿孝。戴孝。4.姓。

成语评论

说到“披麻带孝”,很多人会联想到古装剧里亲人去世时身穿粗麻衣、头缠白布的场景。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具体例子吧:村里张大爷去世后,子女们披麻带孝跪在灵堂前,邻居们看了都感慨“这才是真正的尽孝”。

为什么古人要用麻布表达哀悼?其实这和农耕社会的生活智慧有关。麻布粗糙廉价,既不会因穿戴华服显得不敬,又通过肉体不适感外化内心的悲痛——现代人穿纯黑西装配白花,本质上也是类似的情感外显逻辑。

有次我在博物馆看到明代孝服展品,粗麻衣上的毛刺清晰可见。突然理解了这个成语传递的双重含义:表面是遵守礼制,内核却是以身体痛苦为情感找到具象载体。就像现代人失去至亲时茶饭不思,本质上都是通过某种"自虐"行为缓解精神创伤。

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形式吗?去年参加朋友父亲的葬礼,看到年轻一辈改穿定制黑色孝章反而更显庄重。形式会随时代演变,但核心始终未变——通过可见的仪式,让无形的哀伤获得社会理解与包容。就像雨天打伞不是做作,而是向外界传递"我需要保护"的信号。

有次听老人念叨"现在年轻人丧礼上玩手机就是不孝",我倒觉得不必苛责。表达孝心的方式不该困在特定符号里,重要的是那份记挂与感恩。就像清明节有人烧纸钱,有人种纪念树,有人写回忆录,不同世代都在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延续着相同的情感纽带。

看着地铁里穿汉服的姑娘,忽然觉得传统文化就像河流,既有奔涌向前的勇气,也保留着源头的清澈。披麻带孝或许不再常见,但它教会我们:真挚情感永远需要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

披麻带孝的造句

  1. 造句 看你那样,如丧考妣,去给他们披麻带孝吧!
  2. 造句 当然也有不少人家披麻带孝,哀哭阵阵,在追掉这四取得亡魂,也算是战争中的特景吧。
  3. 造句 风雨亲笔题写了横匾,并且下令全军上下披麻带孝,全城百姓扶棺相送,可谓极尽哀荣,给足了耶律部族面子,也缓解了双方存在的不信任感。
  4. 造句 现在让他们学一些保命的本事,以后又有多少家不用披麻带孝?又有多少人不会成为孤儿寡女?我也知道,有句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老话。
  5. 造句 全家男女老少主仆均披麻带孝。
  6. 造句 你们要给那小娃娃披麻带孝?我看是用不着的,我看他身体健康,肯定比你们活得还久!
  7. 造句 山风猎猎,吹动林涛,尽化做悲声,全场几百号人也是尽皆肃穆,静静地看着跪在坟前披麻带孝的韩家人。
  8. 造句 当时驻守在文城的刘秀一听哥哥被害,犹如万箭穿心,然而自己力量单弱,无法与皇帝刘玄抗争,只用韧晦之计,也不为兄长披麻带孝,竞被刘玄封为萧王。
  9. 造句 他们一齐奔向弘昼的府邸,来到巷口一看,果然这里门前糊着白幡儿,家人也都披麻带孝,还真像是出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