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ī má dài suǒ
成语解释:犹披麻带孝。
成语出处:元·高明《琵琶记·蔡公逼试》:“老贼!你年七八十岁,也不识做孝。披麻带索便是孝。”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宾语;指哀悼
繁体字形:披麻帶索
英文翻译:dress in the coarse hempen cloth black
披:1.覆盖或搭在肩背上:披着斗篷。披星戴月。2.打开;散开:披卷。纷披。3.(竹木等)裂开:这根竹竿披了。
麻:1.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麻布。麻衣。麻袋。麻绳。麻纺。2.指“芝麻”:麻酱。麻油。3.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脚麻了。4.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引申为思想不敏锐:麻痹。麻醉。麻木不仁。5.面部痘瘢,引申指物体表面粗糙:麻子。6.带细碎斑点的:麻雀。麻蝇。7.喻纷乱:麻乱。麻沸。8.姓。
带:1.带子或像带子的长条物:皮带。鞋带儿。传送带。2.轮胎:车带。汽车外带。3.地带;区域:温带。黄河一带。4.白带:带下。5.姓。6.随身拿着;携带:带行李。带干粮。7.捎带着做某事:上街带包茶叶来(捎带着买)。你出去请把门带上(随手关上)。8.呈现;显出:面带笑容。9.含有:这瓜带点儿苦味。说话带刺儿。10.连着;附带:带叶的橘子。连说带笑。放牛带割草。11.引导;领:带队。带徒弟。12.带动:以点带面。他这样一来带得大家都勤快了。13.照看(孩子):孙子是奶奶带大的。
索:1.大绳子或大链子:船索。绳索。麻索。绞索。铁索桥。2.姓。3.搜寻;寻找:搜索。遍索不得。4.要;取:索取。索还。索价。5.孤单:离群索居。6.寂寞;没有意味:索然。
说到“披麻带索”这个成语,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其实它出自《左传》,原意是指穿着粗麻衣、系着草绳,形容人极度贫困或处于服丧状态。比如:“战乱过后,村庄里的人们披麻带索,眼中尽是茫然。”这里的“披麻带索”既刻画了物质匮乏,也暗示了精神上的创伤。
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会用“披麻带索”表达双重含义?其实这与古代社会背景息息相关。麻布和草绳是当时最廉价的材料,既用于丧葬表达哀思,也常见于穷苦人家的日常穿着。这种具象化的表达,让成语天然携带了“物质匮乏”与“情感悲痛”的双重隐喻。
再看现代语境中的灵活运用。我曾读到某小说这样描写:“他站在公司破产的废墟前,虽未真正披麻带索,但那件皱巴巴的西装和松垮的领带,已然诉说着相似的落魄。”这种类比既保留了成语的悲情内核,又赋予了时代新意。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现在用起来会不会太沉重?确实需要把握分寸。在描述朋友工作受挫时,若说“你这就披麻带索了?未免小题大做”,反而能产生幽默的劝慰效果。关键要看语境中的情感浓度是否匹配。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在当代最大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关注表象背后的深层困顿。就像街头艺人破旧的演出服,或是创业者熬红的双眼,现代社会的“披麻带索”或许不再具象为麻布草绳,但那种在逆境中坚持的姿态,依然值得被看见和理解。
下次当你看到某个落魄的身影,不妨想想:这个人是否正以他的方式“披麻带索”?这种跨越千年的共情,或许正是汉语成语最动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