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ì mù yǐ sì
成语解释:见“拭目以待”。
成语出处:宋·杨万里《答普州李知府》:“伏惟财幸笔櫜之除,方且拭目以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形容殷切地盼望
繁体字形:拭目以俟
英文翻译:rub one 's eyes and wait
拭:擦;抹:拭泪。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以:1.用;拿:以少胜多。晓之以理。赠以鲜花。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废言。4.表示目的:以广视听。以待时机。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广以深。7.姓。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俟:[sì]等待:俟机出击。一俟安排停当,即行起程。[qí]见〔万(mò)俟〕
“拭目以俟”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境。比如,你花了一个月时间准备一场重要考试,交卷后既紧张又期待,这时候朋友安慰你:“别急,咱们拭目以俟结果就好。”这里的“拭目以俟”既表达了等待的耐心,也暗含了对结果的信心。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这个成语?直接用“等待”不行吗?其实成语的魅力就在于它能用一个简短的词组传递多层含义。比如公司推出新产品前,老板在会议上说:“市场反馈如何,我们拭目以俟。”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观察结果的意图,还隐含着对团队努力的肯定,这是简单说“等着看”无法体现的。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邻居家孩子参加钢琴比赛,全家提前三个月每天练习。比赛当天孩子下台后,妈妈红着眼眶说:“不管得不得奖,我们拭目以俟评委的专业判断。”这句话里的“拭目以俟”既化解了过度焦虑,又展现出对规则的尊重,比单纯说“等结果”更有温度。
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用在需要保持客观立场的场合。比如朋友纠结要不要投资某个项目,你可以说:“现在下定论还早,不妨拭目以俟三个月后的数据。”这样说既避免了武断评价,又保留了理性分析的空间。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很多人习惯快速下结论,“拭目以俟”反而成了稀缺的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这个成语时要把握分寸。如果同事通宵加班完成方案,你说“拭目以俟领导评价”就显得冷漠;但若是用在科研团队等待实验数据时,就特别贴切。关键要看语境中是否包含共同参与的过程,以及是否需要对结果保持开放态度。
最后分享个有趣的观察:古人用“拭目”这个动作,现代人可能更习惯说“刷手机等通知”。虽然形式在变,但人类对未知结果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千百年来从未改变。下次遇到需要耐心等待的情况时,不妨试试用这个成语,或许能让等待的过程多几分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