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āo yī bǎ
成语解释:用不正当手段取得一些利益
成语出处: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五章:“他就想再捞一把,可是越捞越深。”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谋利
繁体字形:撈一把
英文翻译:Take a handful
捞:1.从水或其他液体里取东西:打捞。捞饭。捞鱼。2.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趁机捞一把。3.顺手拿:披上衣服,捞起铁锹就走。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把:[bǎ]1.用手握住:把舵。两手把着冲锋枪。2.从后面用手托起小孩儿两腿,让他大小便:把尿。3.把持;把揽:要信任群众,不要把一切工作都把着不放手。4.看守;把守:把大门。把住关口。5.紧靠:把墙角儿站着。把着胡同口儿有个小饭馆。6.约束住使不裂开:用铁叶子把住裂缝。7.给(gěi)8.车把:那辆车的把折(shé)了。9.把东西扎在一起的捆子:草把。秫秸把。10.姓。11.“把”的宾语都是确定的。b)用“把”的句子,动词后边有附加成分或补语,或前边有“一”等特种状语。但在诗歌戏曲里可以不带:扭转身来把话讲。c)用“把”的句子,动词后头一般不带宾语,但有时带:把衣服撕了个口子。把这两封信贴上邮票发出去。d)用“把”的句子,有时候后面不说出具体的动作,这种句子多半用在表示责怪或不满的场合:我把你个糊涂虫啊!e)近代汉语里“把”曾经有过“拿”的意思,现代方言里还有这种用法(“那个人不住地把眼睛看我”)。12.加在“百、千、万”和“里、丈、顷、斤、个”等量词后头,表示数量近于这个单位数(前头不能再加数词):个把月。百把块钱。斤把重。13.指拜把子的关系:把兄。把嫂。[bà]1.器具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茶壶把儿。掸子把儿。2.花、叶或果实的柄:花把儿。梨把儿。
“捞一把”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先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吧!比如老李发现最近菜市场土豆涨价,赶紧囤了五百斤转手卖给小餐馆,邻居摇头说他这是“想捞一把快钱”。这里的关键在于“短期获利”,通常带点投机色彩。
有人可能会问:“捞一把”是不是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其实不然!比如创业团队趁着行业风口推出新产品,投资人夸他们“抓住了捞一把的机会”,这时候反而带着中性的“把握时机”意味。语境不同,情感色彩也会变化。
为什么人们常用这个词形容投机行为?观察发现,这个成语自带“杠杆感”——就像用渔网在水里快速划过,强调短暂动作带来的即时收益。比如直播带货突然爆红的主播,如果急着抬高价格卖劣质品,就会被批评“吃相难看只想捞一把”。
有趣的是,某些行业反而把“捞一把”当作生存智慧。在生鲜批发市场,老王常对新手说:“台风天前要是没想着捞一把,你这车海鲜就得烂在手里。”这里既有风险博弈,也藏着行业特有的应变哲学。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对“捞一把”的评判应当更立体。当它成为破坏规则的代名词时确实该警惕,但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合理把握转瞬即逝的机遇,何尝不是种生存技能?关键要看手段是否正当,以及是否具备持续发展的眼光。
下次听到这个词,不妨多问句:“这是急功近利的投机,还是审时度势的决策?”就像看见有人在海边撒网,得看清楚他是在破坏生态的滥捕,还是遵循潮汐规律的赶海,这其中的差别,正是理解这个成语的深层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