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éi
  • yǒu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ù wéi jǐ yǒu

成语解释:据:占据。以不正当的手段占据国家、集体或他人的钱、财、物品等。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我故倡为析居之仪,将大宅良田,强奴巧婢,悉据为己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宾语;指将不是自己的东西占为自己所有

繁体字形:據為己有

英文翻译:take forcible possession of

据为己有的意思

据:[jù]1.占据:据为己有。2.凭借;依靠:据点。据险固守。3.按照;依据:据理力争。据实报告。据民歌改编。4.可以用作证明的事物:凭据。证据。字据。论据。票据。实据。5.姓。[jū]拮据(形):经济境况不好,缺少钱,境况窘迫:手头据。

为:[wéi]1.做:有为。事在人为。敢作敢为。大有可为。2.充当:选他为代表。3.变成;成:一分为二。化为乌有。变沙漠为良田。4.是:十寸为一尺。5.姓。6.被(跟“所”字合用):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7.常跟“何”相应,表示疑问或感叹:何以家为(要家干什么)?8.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构成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大为高兴。广为传播。深为感动。9.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极为重要。甚为便利。颇为可观。尤为出色。[wèi]1.帮助;卫护: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2.表示行为的对象;替:为你庆幸。为人民服务。为这本书写一篇序。3.表示原因、目的: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

己:1.自己:知己知彼。舍己为人。严于律己。2.天干的第六位。见〖干支〗。3.姓。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成语评论

据为己有”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严肃,但生活中其实处处能看到它的影子。比如同事偷偷把你熬夜做的方案改个名字交上去,或者邻居家孩子把你的玩具拿回家说是自己的——这些行为背后都藏着“据为己有”的心态。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总想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办公室里的小王刚入职时总爱说“这个客户是我开发的”,后来大家发现他常把团队合作的成果说成个人功劳。这种行为表面上能快速获得认可,但时间长了同事关系必然恶化。这说明“据为己有”本质上是用短期利益换取长期信任的亏本买卖。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东西没有明确归属,占为己有算错吗?比如公园长椅上捡到手机不归还。去年我们小区就发生过类似事件:张阿姨捡到装有现金的手提包,在业主群里主动寻找失主。后来失主送来锦旗,整个单元的邻里关系都变暖了。这证明守住道德底线带来的满足感,远超过偷偷占有的侥幸心理。

在数字时代,“据为己有”有了新形态。最近看到某网红奶茶店被曝抄袭独立设计师的包装创意,原封不动用在自家新品上。这种把别人智力成果据为己有的行为,既伤害原创者,最终也会反噬品牌信誉。我常跟做自媒体的朋友说:与其复制爆款,不如打磨属于自己的内容风格。

观察身边那些活得敞亮的人,他们有个共同点:分得清“我的”和“我们的”。朋友开的摄影工作室,每次客户夸作品时他都会指着团队照片说“这是我们共同完成的”。这种明确归属的态度,反而让合作者更愿意为他全力以赴。或许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什么该紧紧抓住,什么该大方放手。

与其纠结“这个该不该归我”,不如想想“我能创造什么新价值”。就像小区里退休教师组织的读书会,大家轮流贡献好书单,结果知识量反而越滚越大。当人们把注意力从占有转向创造时,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据为己有的造句

  1. 造句 把集体的东西据为己有,这种损公肥私的做法受到了大家的谴责。
  2. 造句 贪得无厌的高老头,总想把别人的一切都据为己有。
  3. 造句 他偷梁换柱,把别人的作品据为己有。
  4. 造句 野心勃勃的日本帝国主义一心想把我国巨大的财富,据为己有。
  5. 造句 他采取偷天换日的手法,将别人的科研成果据为己有。
  6. 造句 正确的保育观念,是不能把珍禽异兽视为奇货可居,据为己有。
  7. 造句 有的人很自私,经常把集体的财产据为己有。
  8. 造句 把他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是不道德的行为。
  9. 造句 既然他已把东西据为己有了,你做个顺水人情,不就了了吗?
  10. 造句 成果是大家一起取得的,他却背信弃义,据为己有,大肆吹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