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ǎng wéi jǐ yǒu
成语解释:窃夺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就如人家做文,往往窃取陈编,攘为己有,惟恐别人看出,不免又添些自己意思,杂七杂八,强为贯串,以为掩人耳目。”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占有别人的东西
繁体字形:攘為己有
英文翻译:Hustle and bustle
攘:1.抢夺;侵犯;窃取:攘夺。2.排除:攘除。攘敌(抵御敌人)。3.捋起(衣袖):攘臂。
为:[wéi]1.做:有为。事在人为。敢作敢为。大有可为。2.充当:选他为代表。3.变成;成:一分为二。化为乌有。变沙漠为良田。4.是:十寸为一尺。5.姓。6.被(跟“所”字合用):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7.常跟“何”相应,表示疑问或感叹:何以家为(要家干什么)?8.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构成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大为高兴。广为传播。深为感动。9.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极为重要。甚为便利。颇为可观。尤为出色。[wèi]1.帮助;卫护: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2.表示行为的对象;替:为你庆幸。为人民服务。为这本书写一篇序。3.表示原因、目的: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
己:1.自己:知己知彼。舍己为人。严于律己。2.天干的第六位。见〖干支〗。3.姓。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攘为己有”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儿文绉绉的,但它的意思其实很直白——就是把别人的东西硬生生抢过来,当成自己的。比如同事熬夜写的方案,你偷偷改个名字就交上去,还说是自己原创的,这就是典型的“攘为己有”。
为什么人们会这么做?背后的原因可能五花八门:有人想走捷径,觉得偷现成的成果更轻松;有人害怕竞争,干脆直接抹杀他人的努力;还有人可能是习惯了“拿来主义”,压根没意识到这是错误行为。
举个职场中的例子:小王连着三天加班做的市场分析报告,被组长拿去在高层会议上展示时,全程只字不提小王的名字。会后大老板表扬组长“工作细致”,小王却连一句“辛苦了”都没听到。这种职场中的“攘为己有”,不仅打击积极性,长期来看还会让团队失去信任。
生活中也不少见:比如邻居阿姨种的有机蔬菜,总有人趁天黑偷偷摘走;学生时代小组作业里永远不干活,最后却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最前面的同学。这些行为看似占了小便宜,实际上都在透支自己的信誉。
我个人观察发现,互联网时代“攘为己有”的成本变得更低了。比如自媒体账号直接搬运别人的原创视频,商家盗用网红店的设计风格,甚至学术论文的抄袭检测都能靠AI“洗稿”来规避。但技术再高明,这种行为本质上和古人偷邻居家的鸡没区别——都是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
怎么避免成为“攘为己有”的人?有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在做某件事时,如果必须遮遮掩掩、不敢让原主知道,或者需要找各种借口合理化自己的行为,那很可能已经踩到红线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永远要靠自己创造。
遇到被“攘为己有”的情况怎么办?与其愤怒或隐忍,不如试着建立更明确的成果确认机制。比如工作中用邮件同步进度,创作时保留草稿和时间戳,合作项目提前约定署名规则。这些方法就像给自己的劳动成果加上防盗锁,虽不能完全杜绝问题,但至少增加了他人侵占的难度。
最后想说的是,短期来看,“拿别人的成果贴金”或许能获得些好处,但长期积累的个人品牌和口碑,才是谁都抢不走的真正财富。就像老话说的:“偷来的锣鼓敲不得”——靠侵占得来的东西,用起来终究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