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ō zhe shí tóu guò hé
成语解释:比喻办事谨慎,边干边摸索经验
成语出处:柳建伟《英雄时代》第26章:“水浅的时候,可以摸着石头过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办事谨慎
繁体字形:摸着石頭過河
英文翻译:Feel the stone to cross the river
摸:1.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我摸了摸他的脸,觉得有点儿发烧。2.用手探取:摸鱼。他在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一张纸条来。3.试着了解;试着做:摸底。逐渐摸出一套种水稻的经验来。4.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摸到床边开亮了灯。摸了半夜才到家。
着:[zhe]1.表示动作的持续:他打着红旗在前面走。他们正谈着话呢。2.表示状态的持续:大门敞着。茶几上放着一瓶花。3.用在动词或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后面,加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你听着。步子大着点儿。快着点儿写。手可要轻着点儿。4.加在某些动词后面,使变成介词:顺着。沿着。朝着。照着。为着。[zhuó]1.穿(衣):穿着。吃着不尽。2.接触;挨上:附着。着陆。不着边际。3.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着在别的物体上:着笔。着眼。着手。着色。着墨。不着痕迹。4.着落:寻找无着。5.公文用语,表示命令的口气:着即施行。[zháo]1.接触;挨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2.感受;受到:着风。着凉。3.燃烧,也指灯发光(跟“灭”相对):炉子着得很旺。天黑了,路灯都着了。4.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睡着了。打着了。猜着了。5.入睡:一上床就着了。[zhāo]1.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叫一着:高着儿。支着儿。2.同“招3”4.放;搁进去:着点儿盐。5.用于应答,表示同意:这话着哇!。着,咱们就这么办!
石:[shí]1.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花岗石。石灰石。石碑。石板。石器。见〖岩石〗。2.指石刻:金石。3.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药石。4.姓。[dàn]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等。)
头:[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梳头。平头。分头。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5.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目:李头儿。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7.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姓。[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嚼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准头。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
过:[guò]1.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过来。过去。过河。过桥。过年。过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2.从甲方转移到乙方:过户。过账。3.使经过(某种处理):过罗。过筛子。过滤。过淋。过磅。过秤。过油肉。过过数儿。4.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过目。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5.超过(某个范围和限度):过分。过期。过犹不及。树长得过了房。6.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O—O—)结构的:过硫酸根(SO5-)。过氧化氢(H2O2)。7.探望;拜访:过访。8.去世: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9.过失(跟“功”相对):过错。记过。勇于改过。10.传染:这个病过人。11.用在动词后,表示经过:走过广场。把他送过了桥。12.用在动词后,表示掉转方向:翻过一页。他回过头看了看。13.用在动词后,表示超过或胜过:我比不过你。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guo]1.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吃过饭再走。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2.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他去年来过北京。我们吃过亏,上过当,有了经验了。[guō]姓。
河:1.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江河。河流。内河。运河。护城河。一条河。2.指银河系:河外星系。3.(Hé)特指黄河:河西。河套。4.姓。
“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过河时一步步踩着石头试探深浅,实际用来形容在缺乏经验时,通过实践慢慢摸索方法。比如一家初创公司刚进入市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抄,创始人说:“咱们现在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先做小范围测试,再调整方向。”这种场景下,成语既表达了谨慎,也暗含了积极行动的决心。
有人问:“为什么非要‘摸石头’?不能提前规划好吗?”其实,现实中许多问题就像湍急的河流——水流速度、石头位置都是未知的。比如新手父母教育孩子,没人能预测孩子下一秒会问什么难题,这时候“先回应再反思”的摸索过程,反而比僵化的计划更有效。
再举个例子:社区菜鸟驿站的站长第一次组织“垃圾分类推广活动”,原本设计了宣传单和讲座,结果发现居民更愿意在取快递时顺手参与小游戏。她后来总结:“摸着石头过河让我意识到,接地气的互动比单向说教有用多了。”这里的关键在于,通过实践快速捕捉反馈,而不是等待“完美方案”。
个人观点: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摸石头”反而成了一种优势。我曾参与过一个乡村改造项目,起初团队纠结于复杂的调研报告,后来直接带着工具帮村民修整了一条小路。正是这条“试错”出来的小路,让我们发现了村民真正的需求是道路连通性,而非外观设计。有时候,手的触感比眼睛的判断更直接。
值得注意的是,“摸石头”不等于盲目乱闯。就像程序员开发新功能时会先写最小可行产品(MVP),既保留了探索空间,又控制了试错成本。这种思维模式正在从成语转化为现代方法论——用小步快跑代替原地观望,或许就是这个古老智慧给当代人最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