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íng tiān zhī zhù
成语解释:支撑天的柱子。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有八柱擎天,后用以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亦作“擎天玉柱”。
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三:“擎天之柱著功勋,包罗大海佐明君。”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肩负重任的人
繁体字形:擎天之柱
英文翻译:skyreach pillar
擎:往上托;举:众擎易举。高擎着红旗。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柱:1.柱子,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用木、石或钢筋混凝土制成。2.像柱子的东西:冰柱。水柱。
“擎天之柱”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能承担重任、支撑大局的人或事物。比如在团队中,当项目陷入僵局时,总会有个核心成员站出来说:“我来试试看”,随后熬夜梳理流程、协调各方资源——这种力挽狂澜的担当,就像神话里撑住天穹的柱子,让人真切感受到“擎天之柱”的力量。
有人问:为什么非要用“柱子”来比喻?其实这个意象特别形象。柱子既要承受压力又要保持稳定,就像工作中既要解决问题又要平衡各方关系。去年我们公司产品线升级时,技术总监王工带着团队连续攻克七个技术难关,当时同事们都开玩笑说“老王这柱子再撑下去要变钢柱了”,既道出艰辛,更透着敬佩。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擎天之柱”离自己很远,真是这样吗?我倒觉得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小支柱”。刚入职时带我的师傅常说:“别怕事情难,你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在给自己的人生大厦加根钢筋。”这种日积月累的成长,比单次的英雄主义更有持久力——毕竟真正的支撑力,往往来自日常的扎实积累。
有个有趣的发现:现代社会更强调团队协作,“擎天之柱”逐渐从个人英雄向系统化支撑转变。就像某新能源车企的电池研发部,他们用三年时间搭建起专利护城河,这种集体智慧构筑的支撑体系,反而比依赖某个天才工程师更可靠。这或许提醒我们:与其寻找“超级英雄”,不如构建能持续发力的支撑网络。
说到最后,真正打动人的“擎天之柱”,往往带着温度。老家发洪水那年,村支书老张在齐腰深的水里背出十七位老人,自己家新盖的房子却被冲垮了。后来村民自发帮他重建时,他摆摆手说:“我当这个柱子,图的就是大伙儿都能立得住。”这种扎根现实的担当,或许才是成语最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