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ǐ tiān zhī lǜ
成语解释:同“杞人忧天”。亦省作“杞虑”。
成语出处:鲁迅《而已集·忧‘天乳’》:“我曾经也有过‘杞天之虑’,以为将来中国的学生出身的女性,恐怕要失去哺乳的能力,家家须雇乳娘。”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多用于劝诫人
繁体字形:杞天之慮
英文翻译:A worrier
杞:1.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杞县。2.姓。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虑:1.思考:考虑。深谋远虑。千虑一得。2.担忧;发愁:忧虑。疑虑。顾虑。过虑。不足为虑。
提到“杞天之虑”,很多人会疑惑:这个成语到底讲什么?其实它和更常见的“杞人忧天”同源,都出自《列子·天瑞》里那个担心天塌的杞国人。但“杞天之虑”特别强调的,是那些毫无必要的过度焦虑。
比如最近遇到位家长朋友,孩子刚上幼儿园就四处打听学区房政策。当我问“现在考虑小升初会不会太早”,她脱口而出:“我这算不算杞天之虑?”你看,这个成语用在这里就特别生动——明明眼前有更重要的适应期需要关注,却提前五年操心升学问题。
现代职场中也常见这种现象。有个刚入职的实习生总在周报里写“担心人工智能取代岗位”,可实际上他连基础表格都处理不好。这时候前辈拍拍他肩膀:“先把手头工作做好,别整天抱着杞天之虑。”这句话既点出了问题本质,又带着温暖的劝解。
不过话说回来,完全否定“杞天之虑”也不公平。去年我们团队做项目预案时,有人提出要防范十年后的技术风险,起初大家都觉得他想太多。但后来市场变动验证了他的预见性。这说明关键在于区分“有备无患”和“庸人自扰”——前者基于事实推演,后者纯属空想焦虑。
我注意到现在年轻人特别容易陷入这类焦虑。社交媒体上充斥着“35岁失业危机”“气候灾难倒计时”的讨论,看得人喘不过气。这时候不妨学学古人智慧:与其担忧不可控的天象,不如专注脚下的土地。就像那个总怕陨石砸中自己的杞国人,如果他能把这份心思用在耕作上,说不定能成种粮大户呢。
说到底,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杞天之虑”。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判断力,把精力投注在切实可行的事情上。就像此刻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与其担心成语用得对不对,不如先泡杯茶,把今天的待办事项理清楚——这可比担心天会不会塌实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