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ān
  • jīn
  • dià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ān jīn diào gǔ

成语解释:同“攀今吊古”。

成语出处:《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更兼他腹中全无滴墨,纸上难成片语,偏好攀今掉古,卖弄才学。”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攀今掉古

英文翻译:Climb to the present and fall to the ancient

攀今掉古的意思

攀:1.抓住东西向上爬:攀登。攀树。攀着绳子往上爬。2.用手拉;抓住:攀折。攀缘。3.指跟地位高的人结亲戚或拉关系:高攀。攀龙附凤。攀上了一门好亲戚。4.设法接触;牵扯:攀谈。攀扯。攀供。你自己的事儿,别总攀着别人。5.姓。

今:1.现在;现代(跟“古”相对):当今。今人。厚今薄古。古为今用。2.当前的(年、天及其部分):今天。今晨。今春。3.指示代词。此;这:今番。今次。4.姓。

掉:1.落下:掉泪。2.减损,消失:掉色。掉价儿。3.遗失,遗漏:这一行掉了两个字。4.回转(zhuǎn):掉头。掉转。5.摇摆,引申为卖弄,耍:掉文。掉俏。掉以轻心。掉臂而去。6.对换:掉包。掉换。7.落在后面:掉队。8.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改掉。戒掉。

古:1.古代(跟“今”相对):远古。厚今薄古。2.经历多年的:古画。古城。这座庙古得很。3.具有古代风格的:古拙。古朴。4.真挚纯朴:人心不古。5.古体诗:五古。七古。6.姓。

成语评论

攀今掉古”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指的是某些人聊天时总爱强行引用历史典故或现代案例,试图显示自己的博学,结果反而显得生硬不自然。比如同事讨论如何优化工作流程,有人突然插话:“这让我想到《孙子兵法》里的‘兵贵神速’……” 大家面面相觑,话题瞬间冷场。

为什么有人偏爱这种表达方式?核心问题在于:知识储备和实际沟通需求之间如何平衡?举个例子,朋友聚会聊周末去哪玩,你突然分析起唐代文人郊游的社交意义,场面大概率会沉默三秒。过度追求“引经据典”就像往咖啡里撒胡椒粉——看似特别,实则破坏整体风味。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在文化讲座或学术交流中,适当“攀今掉古”确实能提升内容深度。最近看博物馆直播时,解说员用手机支付比喻古代钱币演变,既专业又有趣。关键要像厨师调味料——用得精准才能提鲜,乱撒只会毁菜。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的知识获取太容易,反而让我们容易掉进“掉书袋”的陷阱。上周参加读书会,发现半数人都在复述名人名言,却少有自己的见解。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背古诗——记住字句简单,理解意境才是真功夫。或许真正的智慧,是把复杂知识消化成通俗表达的能力。

最后值得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避免成为“行走的百科全书”?试着把知识当作工具箱,需要时精准取用,而不是把所有工具都挂在身上显摆。毕竟有效沟通的本质,是让对方听得明白,而非单纯展示自己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