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ān
  • jīn
  • lǎ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ān jīn lǎn gǔ

成语解释:谈今说古。谈话的内容兼及古今

成语出处:元·周文质《斗鹌鹑·咏小卿》套曲:“释卷挑灯,攀今览古。”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说话或写作等

繁体字形:攀今览古

英文翻译:Climb to see the past

攀今览古的意思

攀:1.抓住东西向上爬:攀登。攀树。攀着绳子往上爬。2.用手拉;抓住:攀折。攀缘。3.指跟地位高的人结亲戚或拉关系:高攀。攀龙附凤。攀上了一门好亲戚。4.设法接触;牵扯:攀谈。攀扯。攀供。你自己的事儿,别总攀着别人。5.姓。

今:1.现在;现代(跟“古”相对):当今。今人。厚今薄古。古为今用。2.当前的(年、天及其部分):今天。今晨。今春。3.指示代词。此;这:今番。今次。4.姓。

览:看:游览。展览。浏览。阅览。一览无余。

古:1.古代(跟“今”相对):远古。厚今薄古。2.经历多年的:古画。古城。这座庙古得很。3.具有古代风格的:古拙。古朴。4.真挚纯朴:人心不古。5.古体诗:五古。七古。6.姓。

成语评论

攀今览古”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既能聊当下热点,又能谈历史典故,把现代和古代的事儿串起来说。比如有人聊起科技发展时,突然提到《天工开物》里的古代技术,这就是典型的“攀今览古”。

为什么说这种能力很重要呢?举个例子,如果你在讨论环保问题时,既能分析现在的碳排放数据,又能引用《孟子》里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是不是瞬间让观点更有厚度?这种思维方式能帮我们跳出局限,用历史的镜子照出现实的问题。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信息爆炸,学老古董的东西有用吗?”其实恰恰相反。我曾在博物馆看到一群中学生对着宋代瓷器讨论3D打印技术,有个孩子说:“古人用窑变控制釉色,和我们调打印机参数本质一样!”你看,这就是“攀今览古”的现实价值——新旧碰撞总能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职场中这种能力尤其吃香。上次公司讨论数字化转型,有位主管把明代漕运改革和现代物流系统对比,用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比喻数据整合,既生动又深刻。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还体现了思考的深度。

个人认为,真正的“攀今览古”不是掉书袋,而是像玩拼图那样,把古今的碎片拼出完整图景。就像喝奶茶时想起唐代的“酥山”,刷短视频时联想到敦煌壁画——生活中处处是古今对话的契机。培养这种视角,或许能让我们在快餐文化里找到历久弥新的味道。

下次当你看到新鲜事物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事儿古人会怎么想?”保不准就能从《东京梦华录》里找到直播带货的鼻祖,或者发现高铁网络和驿站制度异曲同工。时间的长河奔流不息,但人性的光点始终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