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ān jīn bǐ xī
成语解释:用今人与历史上的古人相比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南柯记·系帅》:“你攀今比昔!那樊将军他殢酒把鸿门碎,关大王面赤非干醉。”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用于古今对比
繁体字形:攀今比昔
英文翻译:Climb to the present and compare with the past
攀:1.抓住东西向上爬:攀登。攀树。攀着绳子往上爬。2.用手拉;抓住:攀折。攀缘。3.指跟地位高的人结亲戚或拉关系:高攀。攀龙附凤。攀上了一门好亲戚。4.设法接触;牵扯:攀谈。攀扯。攀供。你自己的事儿,别总攀着别人。5.姓。
今:1.现在;现代(跟“古”相对):当今。今人。厚今薄古。古为今用。2.当前的(年、天及其部分):今天。今晨。今春。3.指示代词。此;这:今番。今次。4.姓。
比:1.比较;较量:比干劲。学先进,比先进。2.能够相比:近邻比亲。坚比金石。演讲不比自言自语。3.比画:连说带比。4.对着;向着:别拿枪比着人,小心走火。5.仿照:比着葫芦画瓢(比喻模仿着做事)。6.比方;比喻:人们常把聪明的人比做诸葛亮。7.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叫做它们的比,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这里的小麦年产量和水稻年产量约为一比四。8.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甲队以二比一胜乙队。9.a)“一”加量词在“比”的前后重复,可以表示程度的累进: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了。b)比较高下的时候用“比”,表示异同的时候一般用“跟”或“同”。10.姓。11.紧靠;挨着:比肩。鳞次栉比。12.依附;勾结:朋比为奸。13.近来:比来。14.等到:比及。
昔:1.从前;过去:今昔对比。2.古又同“腊(xī)”。3.古又同“夕”。
“攀今比昔”这成语啥意思?简单说就是拿现在和过去比。比如有人总念叨:“以前冬天冷得能冻掉耳朵,现在暖气一开,秋裤都不用穿。”这种对比就是典型的“攀今比昔”。
为什么人们总爱比较今昔?其实背后藏着对变化的感知。比如我爷爷常说:“六七十年代,全村共用一台黑白电视机,现在连三岁小孩都会刷短视频。”这种对比既感慨科技飞跃,也暗含对集体记忆的怀念。
职场中也常见这类例子。新人小王抱怨:“前辈们总说过去跑客户靠腿勤,现在我们有AI客服系统。”这话既承认效率提升,也暗示时代对人的要求变了。不过我倒觉得,新旧方式各有优劣,就像自行车和电动车,关键看路况怎么选。
教育领域更明显。家长群里常争论:“我们小时候没补习班照样考大学,现在孩子不报班就跟不上。”这种焦虑其实源于社会竞争模式的变化。个人认为,与其纠结今昔差异,不如关注如何在不同环境下培养适应力。
有个有趣现象:年轻人开始反向“攀今比昔”。比如朋友小李说:“现在网红店打卡半小时,不如以前蹲巷子口吃碗热馄饨舒坦。”这说明比较标准在代际间已发生翻转,价值判断变得更个性化。
面对时代更迭,或许该像品茶那样对待今昔对比。陈茶有醇厚回甘,新茶带鲜爽清香,关键在于喝的人懂不懂欣赏。与其争论哪个更好,不如学会在不同情境下品出滋味——这大概就是“攀今比昔”给现代人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