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ōng kǔ shí dàn
成语解释:见“攻苦食淡”。
成语出处:《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
繁体字形:攻苦食啗
英文翻译:to work hard and live plainly and frugally
攻:1.攻打;进攻(跟“守”相对):围攻。攻城。能攻能守。攻下敌人的桥头堡。2.对别人的过失、错误进行指责或对别人的议论进行驳斥:群起而攻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3.致力研究;学习:专攻。一门心思攻外语。4.姓。
苦:1.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跟“甘、甜”相对):苦胆。这药苦极了。2.难受;痛苦:苦笑。艰苦。愁眉苦脸。苦日子过去了。苦尽甘来。3.使痛苦;使难受:一家五口都仗着他养活,可苦了他了。4.苦于:苦旱。苦夏。5.有耐心地;尽力地:苦劝。苦干。苦思。勤学苦练。6.除去得太多;损耗太过:指甲剪得太苦了。这双鞋穿得太苦了,不能修理了。7.姓。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啖:1.吃或喂:啖饭︱啖羊。2.用利益引诱人:啖以重利︱啖以甘言。
什么是“攻苦食啖”?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拆开来看其实很好理解。“攻苦”指刻苦钻研或面对困难,“食啖”则指粗茶淡饭的生活状态,合起来就是形容人为了目标甘愿吃苦、不求享乐的精神。比如一位创业者每天工作16小时,靠泡面填肚子,只为把产品打磨到极致——这就是“攻苦食啖”的生动写照。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自讨苦吃”真的有必要吗?其实成语背后藏着更深层的智慧。就像运动员赛前严格控制饮食、加强训练,看似牺牲了当下的舒适,实则是为了突破极限。我曾见过一位程序员朋友,连续三个月每天只睡四小时,用最简单的盒饭解决三餐,最终独立开发出一款用户超百万的APP。这种“主动选择艰难”的过程,反而让目标变得触手可及。
当代社会讲究效率与便捷,“攻苦食啖”是否过时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真正做出突破的人,往往都带着这种特质。科学家在实验室日夜颠倒地观测数据,作家闭关数月反复修改书稿,甚至小学生为准备航模比赛主动放弃游戏时间——不同时代的“苦”形式在变,但专注投入的内核始终闪光。我始终相信,适当给自己“找苦吃”,就像给成长按下加速键。
如何将这种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关键在于找到苦与乐之间的平衡点。不需要刻意模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但可以尝试每周设定一个“深度工作时段”,比如关掉手机专心阅读两小时,或者用周末半天学习新技能。就像品茶时先尝到微苦,而后回甘绵长,这种有意识的自我挑战,往往能带来意料之外的收获。
说到底,“攻苦食啖”不是要人当苦行僧,而是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路上,暂时的克制与专注,终将化作照亮前路的星光。当你在某个深夜改完方案伸懒腰时,或是清晨完成十公里跑步时,那种混合着疲惫与成就感的微妙心情,或许就是对这个成语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