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ā
  • chá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ā wú cháng lǐ

成语解释:谓家人之间平居不必拘礼。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行者道:‘孩儿,家无常礼,不须拜;但有甚话,只管说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家庭内部等

繁体字形:家無常禮

英文翻译:Family etiquette

家无常礼的意思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5.姓。[mó]见【南无】。

常:1.一般;普通;平常:常人。常识。常态。2.不变的;固定的:常数。冬夏常青。3.时常;常常:常来常往。我们常见面。4.指伦常:三纲五常。5.姓。

礼:1.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礼。丧礼。2.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礼节。敬个礼。3.礼物:送礼。献礼。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4.以礼相待:礼贤下士。5.姓。

成语评论

家无常礼”这个词儿,乍一听像是说家里没规矩,其实恰恰相反。它想表达的是家人之间不用端着架子,相处起来轻松自在。比如隔壁张叔一家子,吃饭时儿子直接喊他“老张”,俩人还能为足球赛输赢争得面红耳赤,但转头就能勾肩搭背去撸串——这就是典型的家无常礼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随便会不会不尊重长辈?其实核心在于“常礼”二字。古人说的“礼”更多指繁琐的仪式感,而现代社会里,真诚的关心比刻意的客套更重要。就像我表姐每次回家,外婆总说“别买东西”,但要是真空着手,老太太反而会偷偷往她包里塞零食。

记得有次家族聚餐,小侄子把红烧肉汤汁洒在爷爷衬衫上。要按老规矩得挨训,结果老爷子哈哈一笑:“这油渍就当是孙子送我的抽象画!”全桌人跟着笑作一团。这种带着烟火气的相处方式,反倒比正襟危坐的饭局更让人感受到家的温度。

我观察过很多家庭发现,越是关系紧密的亲人,越容易形成独特的交流密码。比如我妈从来不说“我爱你”,但每天雷打不动在家庭群里发天气预报;我爸虽然总嫌弃我养的猫,可每次来我家都会带着小鱼干。这些看似“无礼”的细节,藏着比客套话更珍贵的情感。

当然,家无常礼不等于没大没小。关键要把握“亲密有间”的分寸,就像炒菜放盐,太少没滋味,太多齁得慌。现代社会节奏快,很多家庭缺的不是礼仪教育,而是卸下面具说真心话的机会。下次回家不妨试试:把“您辛苦了”换成“妈,今天我想吃你做的蛋炒饭”——这或许才是“家无常礼”最生动的注解。